時政評論

顏丹:由官方數據看「共享健身倉」前景

大陸近年來提倡「共享經濟」。一年多前,「共享健身」的概念也被提出。圖為所謂「共享」辦公室。 (Mandel Ngan/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7年10月30日訊近日有報道稱,「一年多前,『共享健身』的概念就被提出,到了2017年下半年,各家經營『共享健身倉』的公司紛紛將產品正式推向市場」。

根據業內人士的描述,「共享健身倉」的第一代產品,是在北京推出的「一款4~5平方米的密閉健身房,可供一兩名健身者共同使用,配置有跑步機、動感單車、橢圓機等設備,運動者在健身室還可以邊跑步邊看電視」。而在上海推出的「共享健身倉」,是升級過後的「ParkBox公園盒子」。根據「社區住戶數以及人群特徵的不同」,它被分為「2人倉、4人倉、5人倉三種,大小從8~28平方米不等」,「健身倉內配置的健身器械也有所不同」。

聽起來挺高、大、上的,甚至還有點特別定製的感覺,但不少從業者卻似乎並不自信,甚至對前景充滿了猶疑。類似共享健身能否「成為健身者的新選擇」、「改變中國人的運動觀念」、「為廣大普通健身人群所接受」、「開啟健身房領域的變革」等問題被不斷提出;還有人直接表示擔憂,稱「需要冷靜觀察」、「能否具有吸引力需要打個問號」。

而最終,從業者們用來說服自己的理由是,「(共享健身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對於健身的新需求」。對此,「公園盒子」的聯合創始人補充道,這一結論是從「數據反饋」中得來。我們不妨就來看看她所指的「(中共)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的數據。

該數據顯示,「到2020年,每週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4.35億,體育消費總規模達1.5萬億元」。這些數據直指,在中國,喜歡體育鍛鍊的大有人在,並且樂於為「鍛鍊」買單。而這與國家體育總局的數據所顯示出的「健身市場規模在大幅遞增」的特點也不謀而合。

這塊蛋糕看起來不小,但問題是,有多少占比是屬於「共享健身倉」的?意即,有多少喜歡鍛鍊的人會把錢花在這樣的密閉盒子裡?若看了幾天前,上海體育局發布的《2016年上海全民健身發展公告》中的「亮眼數據」,相信「共享健身倉」的創辦者以及從業者們的心一定會涼透半截。

報告顯示,「與2015年一致,跑步仍是上海市民最喜歡的體育鍛鍊項目,有6成受訪人員」。此外,體育項目前十名的還有快走、騎自行車、羽毛球、游泳、籃球、力量健美、徒步登山攀岩、乒乓球、舞蹈。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正好嗎?「共享健身倉」裡必不可缺的就是跑步機。應該說,這樣的想法太過天真。市場規劃者們難道沒有想過,中國人之所以喜歡跑步、快走、騎自行車,不正是因為不花錢和身在戶外這兩大得天獨厚的優勢嗎?而這些戶外運動的最大好處,顯然就是視野開闊、貼近大自然以及能呼吸新鮮的空氣。

這僅是從理論上來說。因為在中國毒霾肆虐的現實中,戶外跑步的最大優勢一下子就變成了劣勢。連走路都要戴口罩的中國人,又怎能踏踏實實、在家附近的公園裡跑步呢?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健身倉」倒是及時抓住了這一賣點。據介紹,「健身倉都有對流風和空氣交換系統,倉內還有PM2.5的過濾系統」。

如此一來,「(共享健身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對於健身的新需求」倒成了實至名歸了。但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原本無需支付任何費用的跑步鍛鍊,居然要以每次10元來計價了。這正是現下中國大力推行的「共享經濟」。政府以及奸商想方設法的偷換概念,利用老百姓的苦難來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錢。在陰霾無處不在的環境中,裝了PM2.5過濾系統的「共享健身倉」真能給老百姓帶來健康嗎?真能讓老百姓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樂趣嗎?

相比每次花10塊去密閉的盒子裡躲霾,大家還不如一勞永逸的在家裡裝上一台空氣淨化器、喜歡跑步的頂多再買一台跑步機,豈不更加方便、省事?中國人連共享的乾淨空氣都沒有了,還有什麼必要假裝共享跑步機?更缺德的是,這讓人短命、致癌的毒霾原本就是中共當局在長達幾十年的歲月中,大力發展「燃煤經濟」、卻不注重環保帶來的。憑什麼要讓中國的老百姓為其買單?

實際上,已有業內人士反映,「在上海的中高檔社區裡,由物業公司獨立運營的綜合性健身會所運營狀況普遍不好」。這種同樣在家附近、甚至也安裝了PM2.5過濾系統、面積還大、器械還多的健身館為什麼生意不好,難道不值得「共享健身倉」的創辦者反思嗎?中國包括空氣在內的自然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可想而知,人們想要運動、鍛鍊的意願也會持續走低。在如此低迷的意願下,「共享健身倉」到底能搶占多大的市場?又能持續多久?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中國如今的「共享經濟」,恐怕也難逃「短命經濟」的魔咒。

更不容樂觀的是,即便是「短命經濟」,也不會迎來「短暫的春天」。《2016年上海全民健身發展公告》有數據顯示,就中國人的「體育消費」而言,購買運動服裝、鞋帽的占比第一,這一年的人均花費是1106.6元。購買運動器械設備的費用為692.6元,排名第二;此後依次是,參加體育培訓班的培訓費、聘請教練(539.8元),參加體育活動鍛鍊購票費(529.8元),觀看各類體育賽事門票、餐飲(310.1元)。

我們不禁要問,這裡有「共享健身倉」什麼事兒嗎?或許,只有那些捨不得購買器械設備的運動愛好者們偶爾去光顧一下,但相比項目本身「2500萬元的融資」,這些光顧者們的消費恐怕只能是杯水車薪吧!

看到上面「體育活動鍛鍊購票費(529.8元)、觀看各類體育賽事門票、餐飲(310.1元)」這些老百姓為體育鍛鍊支付的帳單,難免讓人再次想起,人均GDP比中國低得多的印度,不但全民公費醫療、公立教育也相當於免費,除了電影、馬戲之外的任何演出也都是免費的。「孟買10多個劇場常年免費演出,主要由企業和政府買單」。難道說,就因為中國的人均GDP比人家高,老百姓享受免費的機會就越來越少嗎?甚至到如今,連跑個步都要花錢。

其實,對動輒「收入被平均」的中國老百姓來說,「共享經濟」並不是當務之急,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免費權利以及能讓自己暢快呼吸的潔淨空氣。顯然,這並不是政府的恩賜,而是作為納稅人、一個基本國民的正當訴求。#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