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開物》因地造船 南北地雜船風貌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車船第九卷──雜船

長江、漢水上的課船。船身狹小而修長,船上有十多個艙,每艙內只容一人臥息。船首及尾部共有六個船槳,另有小桅帆一座。船在風浪中靠這許多槳推動划行。如果不遇逆風,一晝夜可順水行四百餘里,逆水也能行一百多里。本朝(明朝)鹽稅以淮安、揚州收繳的數額頗多,故設此船運送稅銀,名曰「課船」。旅客要想搶時間辦事,也租用此船。其船行路線南自江西的章水、贛水,西自湖北的荊州(今江陵市)、襄州(今襄樊市),到達江蘇的瓜埠(今南京東北)、儀真(今儀征)為止。

三吳浪船。在浙江西部到平江府(今蘇州)之間縱橫七百里內,儘是彎曲的深溝、小河,上面行駛的「浪船」(最小的叫「塘船」)多得可以十萬計。乘船的人不分地位高低而來往於各地,以代替車馬或步行。即使是小船,也都在上面建起有窗戶的堂房,材料多用杉木。人與貨物載入其中,船的兩邊不可有一石的偏重。否則船便要傾斜,所以也俗稱為「天平船」。這種船往來於七百里水路內,有些圖安逸、討方便的人,租浪船一直向北到達通州(今北京通縣)和天津衛(今天津市)。沿途只有到鎮江要橫渡一次長江,待江面風止時過江。再渡過運河上的清江浦,沿黃河的淺水逆行二百里,進入大運河的閘口,以後便是安穩的航路了。長江上游因風浪太大,浪船是永世不能去的。此船的推進力全在船尾,有一支巨槳,由二、三人搖動使船前進,或靠纖繩在岸上牽拉而走。至於風帆,船的行走完全不依靠這塊小席子。

浙東西安船。浙江東部從常山至杭州府的錢塘,錢塘江流經八百里直接入海,不通別的航道。所以這種浙東西安船從常山、開化、遂安等處的小河航起。至錢塘而止,無須再改別的航道。這種船用箬竹編成的瓮狀圓拱形的棚作為頂蓋,縫布作帆,高約二丈,以棉繩張帆。當初用布帆是因為錢塘有海潮湧來,緊急時可很容易地收下。但也未必盡然,因其用費似比竹席要高,總之很難理解為何用布帆。

福建清流船、梢篷船。從光澤、崇安兩縣的小河開船,到達福州洪塘而止,再往下的水道池是海路了。清流船用以運載貨物、客商。而梢篷船形狀大,正好可供人坐卧,都是富貴人家用的。這類船都是以杉木作船底。沿途淺灘岩石甚險,常使船破損,遇到船破便急忙靠岸,搬出貨物並堵塞漏洞。船尾不使用舵,而是在船首安一巨槳,調轉船頭使之改變方向。每次都要有五隻船結隊航行,經過險灘則四隻船的人都用繩索拉前一船的船尾,以減慢速度。船工成年即使是寒冬也不穿鞋,以便涉水。其風帆竟是掛而不用的。

四川八槳船等。四川水源本來與長江、漢水相通,然而從四川來的船,行至荊州(今湖北江陵)便止,再往下就要換船。要從相反方向逆水去四川,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進入三峽,要靠拉縴。拉縴的人將巨竹破成四片或六片,用麻繩接長,名曰「火杖」。船中鳴鼓有如賽船,拉縴的人在岸邊山石上聽到鼓聲時一齊用力。中夏至中秋,四川漲水封峽,便會有數月停止行船。此後江水消褪,方通往來。在新灘(今湖北佑歸)江面上有幾處極其危儉,這時人和貨物都要在岸上運行半里路,只剩下空船在江裡行走。四川八槳船的形式是中閫圓而首尾尖,為了防備灘浪。

黃河滿篷船。從黃河進入淮河,再從淮河逆行至河南汴水時用這種船。造船材料用楠木,工價頗貴。大小不等,大船載三千石,小的載五百石。順水航行時,在船頭與船身之間橫架一梁,樑上安兩個巨槳,人在船兩邊搖動此槳使船行進。其船錨、纜繩、纖繩及帆等形式,均與長江、漢水上運行的船相同。

廣東黑樓船,鹽船。北從廣東南雄航行,南達省會廣州。再往下則從惠州、潮州(今潮安)通往福建漳州、泉州時,便要在海道出海口乘海船了。黑樓船是達官貴人所乘,鹽船砸載運貨物。船的兩側有通道可以行人。其風帆則以蒲編織成,船上不立獨桅杆,而是以兩根立柱懸帆,不像中原的船帆那樣可以轉動。逆流航行要靠纖繩牽拉,這是與其餘各省一樣的。

黃河秦船(俗名擺子船)。其製造多出於陝西韓城。大的載石數萬斤順流而下,供淮安、徐州一帶使用。這種船的形式是首尾寬度相等,船艙和梁都較低平而不甚隆起。船順黃河急流而下,用兩旁巨槳搖動使之推進,來往都不靠風力。逆水返航時,拉縴的多至二十餘人,因此甚至有連船也不要而空手返回的。

原文

舟車第九卷──雜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江、漢課舡。身甚狹小而長。上列十餘倉,每倉容止一人臥息。首尾共六把,小桅篷一座。風濤之中,恃有多槳挾持。不遇逆風,一晝夜水行四百餘里,逆水亦行百餘里。國朝鹽課,淮、揚數頗多,故設此運銀,名曰課舡。行人欲速者亦買之。其舡南自章、貢,西自荊、襄,達於瓜、儀而止。

三吳浪舡。凡浙西、平江縱橫七百里內,盡是深溝小水灣環,浪舡(最小者名曰塘舡)以萬億計。其舟行人貴賤來往,以代馬車、屝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質料多用杉木。人物載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側,故俗名天平舡。此舟來往七百里內,或好逸便者徑買,北達通、津,只有鎮江一橫渡,俟風靜涉過,又渡清江浦,溯黃河淺水二百里,則入閘河安穩路矣。至長江上流風浪,則沒世避而不經也。浪舡行力在梢後,巨櫓一枝,兩三人推軋前走;或持繾(纖索);至於風篷,則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浙東西安舡。浙東自常山至錢塘八百里,水徑入海,不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開化、遂安等小河起,錢塘而止,更無他涉。舟制:箬篷如捲瓦為上蓋,縫布為帆,高可二丈許,綿索張帶。初為布帆者,原因錢塘有潮湧,急時易於收下。此亦未然,其費似侈於篾席,總不可曉。

福建清流、梢篷舡。其舡自光澤、崇安兩河起,達於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清流舡以載貨物、客商,梢篷船大,差可臥,官貴家屬用之。其舡皆以杉木為地。灘石甚險,破損者其常。遇損則急艤向岸,搬物掩塞。舡梢徑不用舵,舡首列一巨招,捩頭使轉。每幫五隻方行,經一險灘,則四舟之人皆從尾後曳纜,以緩其趨勢。長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頻濡。風篷竟懸不用云。

四川八櫓等舡。凡川水源通江、漢,然舡達荊州而止,此下則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峽,挽繾者以巨竹破為四片或六片,麻繩約接,名曰「火杖」。舟中鳴鼓若競渡,挽人從山石中聞鼓聲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峽,則斷絕行舟數月;過此消退,方通往來。其新灘等數極險處,人與貨盡盤岸行半里許,只餘空舟上下。其舟制腹園而首尾尖狹,所以避灘浪云。

黃河滿篷梢。其舡自河入淮,自淮溯汴用之。質用楠木,工價頗優。大小不等,巨者載三千石,小者五百石。下水則首頸之際,橫壓一梁,巨櫓兩枝,兩傍推軋而下。錨、纜、索、帆,制與江、漢相仿云。

廣東黑樓舡、鹽舡。北自南雄,南達會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則由海汊乘海 。黑樓舡為官貴所乘,鹽舡以載貨物。舟制:兩傍可行走;風帆編蒲為之,不掛獨竿桅,雙柱懸帆,不若中原隨轉。逆流馮籍繾力,則與各省直同功云。

黃河秦舡(俗名擺子舡)。造作多出韓城。巨者載石數萬鈞,順流而下,供用淮、徐地面。舟制:首尾方闊均等;倉梁平下,不甚隆起。急流順下,巨櫓兩傍夾推;來往不馮風力。歸舟挽繾多至二十餘人,甚有棄舟空返者。

【注釋】

◎課舡--運稅銀的船。

◎章、貢--章、貢二水,指今之贛江流域。

◎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

◎瓜、儀--瓜洲、儀真,今江蘇揚州一帶。

◎行人貴賤--有錢和無錢的行人。

◎屝履--步行。屝,草鞋,讀費。

◎偏重一石--有一石(百斤)左右的偏重。

◎好逸便--好求方便。

◎通、津--通州和天津。

◎西安船一以浙江東部西安(今衢縣)地名命名的內河航行船。

◎清流船--以閩西清流縣地名命名的當代兩用船。

◎梢篷船--航行於閩江的高級客貨兩用船,客艙在船尾,船工在船首搖動巨槳以使其航行。

◎清江浦--運河入黃河口,今江蘇清江市。

◎沒世--永世。

◎常山、開化、遂安--俱在浙江西部,為錢塘江各支流的上游。

◎光澤、崇安--俱在福建北部,為閩江諸支流的上游。

◎艤--讀義,停船靠岸。

◎裹足--穿上鞋襪。

◎挽人--縴夫。

◎會省--即省會廣州。

◎蒲--棕櫚科蒲葵,產於閩、廣,葉可作扇,乾後纖維可作繩索。

◎繾--同纖。@#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