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開物》鑄金以土為母 黃帝鑄鼎傳久遠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鑄造第八卷

宋子說,從黃帝時代便開始在首山採銅鑄鼎,其源流已久。夏禹時,九州的地方官進貢金屬,幫助禹王鑄成大鼎。從那以後,以火來冶鑄金屬的工藝便日新月異地發展起來。金屬產生於土,以土為母。當金屬鑄成器物而為世人使用時,其形狀與土製的模型相像,還是以土為母。

鑄件有精粗、大小的不同。但見鈍的碓頭用來舂搗,利的鐵犁用以墾土;薄的鐵鍋可盛水、受火,讓人們普遍地使用;中空的大鐘用以震盪空氣產生八音,心誠的信徒們仿擬仙佛之身在世間鑄出精緻的佛像。巧匠磨出光滑的銅鏡,可奪日月之輝,而金屬鑄幣則通行於四海之內。種類豐富,僅憑人屈指頭、唱籌碼怎能算完呢?總之,這些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原文

《天工開物》冶鑄第八卷

宋子曰:首山之採,肇自軒轅,源流遠矣哉!九牧貢金,用襄禹鼎,從此火金功用,日異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也,以土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於世也,母模子肖,亦猶是焉。精、粗、巨、細之間,但見鈍者司舂,利者司墾;薄其身以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虛其腹以振盪空靈而八音起;願者肖仙梵之身,而塵凡有至象;巧者奪上清之魄,而海寓遍流泉。即屈指唱籌,豈能悉數要之,人力不至於此。#

【注釋】

1. 九州:冀州、豫州、雍州、揚州、兗州、徐州、梁州、青州、荊州。

2. 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類樂器,泛指樂器總稱或音樂。

3. 泉:古代貨幣名。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