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文史漫談:馮道謙德 成「亂世不倒翁」

馮道歷經五朝、八姓、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始終不倒,令人稱奇,被稱為「亂世不倒翁」。(shutterstock)

《文子》卷三十五記載,「人之情,服於德,不服於力。故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有餘,而氣順也。故知予之為德,知後之為先,即幾道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的心理,是順服於道德,而不順服於威力。所以古代的聖明君主,處處言語謙卑,事事行在人後,天下人都推重他而不厭煩他,擁戴他在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有重壓。這就是德高有餘而氣順於道。因此,懂得「給予」就是「得到」,懂得甘居人後實際上是站在了人前,這就接近於「道」了。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做事才會順暢;謙和的美德才能獲得人心,贏得眾望。「和衷少爭,謙德少妒」。古人推崇中庸之道,做事謙恭忍讓,留有餘地,得饒人處且饒人,有時「難得糊塗」反而是一種大智。從以下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謙虛恭和、以德服人的益處。

馮道謙德少爭 成「亂世不倒翁」

馮道在後唐事四帝,在後晉事二帝,在後漢、後周也備受重用,五代時他六度為相,前後拜相二十餘年。馮道歷經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始終不倒,令人稱奇,被稱為「亂世不倒翁」。

馮道謙德少爭,他做宰相時,有一個舉子李導求見。馮道對李導說:老夫名道,由來已久,又累任宰相,你不可能不知道,但還取名道,合乎禮嗎?李導聽了不服,說:相公之「道」是無寸底的,小子的「導」是有寸底的,怎麼不可呢!馮道聽後竟說:老夫不唯名無寸,諸事亦無寸,「吾子可謂知人矣」。一笑了之。承認自己「無寸」且「了無怒色」。

馮道為人也十分刻苦儉約。在晉梁交戰前線,他在軍中只搭一茅屋,室內不設床蓆,睡覺僅用一捆牧草。送他在戰爭中掠得的美女,他無法推卻時就安置於別室,等找到她原來的親人後再送回去。他因父喪丁憂期間,遇到飢荒,他就儘自己所有來救濟鄉里,親自種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蕪的人家,他就不聲不響地在夜裡幫助耕種,事後人家前來道謝,他認為這完全是應該做的。

馮道面對王朝的頻繁更替,卻始終屹立不倒,跟他謙遜恭和、崇尚道德有很大的關係。從以下馮道創作的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為人處世的原則,「亂世不倒翁」的成功秘訣也許就在此中吧。

偶作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