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集

吳惠林:救經濟沒有特效葯

【大紀元2016年05月31日訊】新政府已粉墨登場,背負著全民的殷殷期待,雖然眾所周知內外環境嚴峻艱險,但還是希望能突破困境。毫無疑問的,經濟事務最受關注,不只臺灣如此,連總統大選正熾熱的美國也是一樣,或許可說這是全球共同的議題。有人說當前面臨的是百年一遇的經濟困境,新政府如何接招?臺灣人民又該如何看待呢?

之所以說經濟大困境,因為已從「悶」經濟走入「困」經濟,會不會已是「昏」經濟或「殭屍」經濟了呢?從最通用的經濟成長率這個指標來看,臺灣經濟面臨「保一」,這是今年的情況,明年能反轉而上嗎?由歷史趨勢來看,似乎還會更沈淪。今年是第三次政黨輪替第一年,而上兩次政黨輪替年分別是2000年和2008年,巧的是,2001和2009年兩年都出現二十年來僅有的兩次「負成長」,而且都是政權輪替的第二年。明年又是政黨輪替的第二年,會再陷入負成長的輪迴嗎?

由於今年GDP已低,明年稍改善的話,成長率順理成章會有較大幅度增加,但縱觀與臺灣貿易熱絡的國家,近年來的經濟表現都低迷。以出口值來說,韓國統計至4月出口已連16黒,其他統計至3月的新加坡更連19黑,衰退期間比臺灣更長,美國也連15黑,日本連14黑,香港連11黑。累計1-4月出口值,臺灣年減10.7%,韓國年減12.8%大於臺灣,中國則為-7.6%。新加坡第1季出口衰退14.3%,香港與美國皆年減7%,日本減幅5.6%,凸顯出今年全球景氣都很差。

在1990年時,全球商品貿易額約3.5兆美元,但到2014年,已數倍成長到18.9兆美元。這凸顯隨著全球化趨勢加速,貿易障礙與成本降低,各國經濟愈來愈倚賴國際貿易。當主要經濟體同時重感冒,全球需求緊縮,那出口衰退就如同瘟疫般,不管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發病。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還是滿佈陷阱。日歐等主要經濟體陷入「流動性陷阱」,就算釋出再多貨幣,也解除不了通縮陰霾;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則步入「中等收入陷阱」,連中國官媒都直言中國經濟已進入L型窘境,且不知會持續多久,而且全球最大的政府驅動型中國泡沫已瀕臨爆破邊緣,它的崩潰也將創下新紀錄。要消化這個過度投資的惡果,可能花上十年以上的時間,到時中國又將掉落人口統計趨勢斷崖。不可諱言的是,與中國經濟連結最深的臺灣,將受到最大的衝擊。

所以,臺灣經濟危機深重,將伊於胡底誰也說不準。不過,新政府也不必驚慌,有必要認清情勢,更不要諱疾避醫。只是,必須強調的是,不要以為政府能夠扮演救世主,仍是依循以往全球的通病,以為推動「促進需求」的救市政策,或妄想以強制手段干預或替代市場來拉拔經濟。應該再回顧1950年代末、60年代初,臺灣如何勇敢的跳脫全球流行的凱因斯管制政策,讓民間力量發揮至極致,在自由市場引導下,讓各個生靈找到最佳出路。絕對不要再自我麻醉,更不要再繼續灌酒給人民、甚至提供毒品讓人民再茫然忘我下去了。

當前的困境是日積月累而來,可以說自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恐慌以來就種下禍因,從來就不讓人民覺醒,一直讓世人陶醉在「政府能拯救經濟,專家能提供有效政策」的迷夢裏。以為依賴「大有為」的政府就可受到照顧、得到保護而高枕無憂,把「個人責任」丟到九宵雲外而「忘了自己」。

畢竟人間應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家用心一起來分工合作」,讓寶貴資源能「有效且循還生生不息使用的」。期望新政府能有這種根本性的認識,不要再愚民,更不可膨脹自己,且全國上下應有「七年之病非三年艾草可醫的」體認,即便開始走對的路,也會有一長段痛苦的日子要過,是要「吃苦當成樂、吃苦當作補」。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