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窮人想進「樓市圍城」嗎?

【大紀元2016年04月09日訊】近日,在中國大陸某網媒上刊登的一篇以《樓市圍城:窮人想進來,富人在出去》為題的博文指出,「手握千百萬淨資產的有錢人」不僅「考慮撤回在國內房 地產上的投資」,並且還在增加對海外房地產投資的比重。然而與此相對的是,在中國高房價的境遇中淪為「窮人」的「普通消費者」,卻仍在為中國樓市的銷售業 績貢獻著一己之力。

從上述文章給出的事實依據來看,「進入2016年以來,一、二線城市的樓市持續瘋漲瘋搶」,比如「3月24日,上海一天 之內成交了逾1700套一手房,南京3月26日的新房認購量也高達1325套」。此外,三、四線城市也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比如「瀋陽正在探討以大學生家 庭為單位,讓學生父母用公積金幫其付購房首付,實現『零首付』購房」;又比如「國家的住房公積金則向農民工伸出了橄欖枝,擴大他們的購房需求」。

就 「買房」這種本身需要支付大筆錢款的巨額消費形式來說,上述拿窮人和富人來作對比,不免有些嘲諷和歧視的意味摻雜其中。難道說,中國的窮人沒有富人那麼高 智商、有遠見、懂進退?難道說,中國的窮人不想去國外購地買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就不難想到,富人們之所以轉移投資方向,顯然是由於原來的市場光景慘 澹,讓人看不到能從中獲利的未來和希望。不說別的,僅僅是「鬼城」、「去庫存」這類將中國樓市刻畫的入木三分的詞彙就能讓那些有錢人捂住口袋、聞風而逃。

如 果說這些生動的詞彙活生生嚇跑了一眾富豪,那麼中國貧窮的老百姓對此就無所畏懼嗎?事實上,真正讓中國樓市的無數潛在客戶望而生畏的,一不是「高達21億 平方米」的庫存總量,二不是大多公寓、住宅樓呈現出的無人居住的蕭條景象,而只是超過收入數倍、需要中國人幾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支付的房價本身。面對著「過 去15年房價增長了300倍」的現實,又有多少人仍會發自內心的、繼續擁有著想要買房的強烈需求?或許那些選擇撤資的富商們已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對窮人來 說,在一味瘋漲的房價面前選擇迴避,也不過就是出於本能。

既然窮人都買不起房,但為何有城市仍上演著「熱火朝天」的購房盛況呢?比如上海、 南京,一天的售房量居然過千。對此,我們且先不談這種突髮狀況是否真能代表大的形勢變化,只說其中折射出的那股非買不可的底氣與熱情究竟從何而來。在經濟 相對發達的重點城市中,購房者無論是剛需,還是小打小鬧的投機者,他們買房的源動力是基於當地的資源優勢,而這些優勢也直接決定著當地的經濟狀況。尤其是 一線、重點城市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教育以及醫療資源更為優化、也更集中,想要在此地長居久安的人們,自然有買房的意願和打算。然而,這並非是由於房地產 市場本身所具備的優勢,而是中國有限的優勢資源只集中在這些重點區域所致。因此有人說,若不平等的戶籍制度不變,北、上、廣、深的房價就不會降。

不 同的是,三、四線城市的情況顯然並沒有那麼樂觀。只要試想一下學生和農民工的經濟狀況,就足以推斷出,如今政府與房地產商之所以聯合起來,將目標人群鎖定 在這些根本無力購房的「窮人」身上,並不是因為學生和農民工迫切的想要買房,而只是由於土地的所有者與房產的真正獲利者——一黨專政的權力集團,對賣出那 些富人不再青睞、早已過剩的房子有著極為強烈的需求。

因此,瀋陽出台「用父母公積金零首付購房」的政策也就是為了迫使學生及家長當上房奴, 而當地有多少早已下崗、連社保都沒繳上的父母能用上公積金,根本不容樂觀。而對農民工來說,「國家的住房公積金」到底是橄欖枝、還是燙手山芋,這本身就值 得糾結一番。畢竟,從來都無法對自己的人身保障說了算的他們也深深懂得,政府不會施予免費的午餐。讓他們使用公積金之前,至少得在賬戶中繳納一定的錢數。 而具備這一資格的先決條件是,他們得找到一份能為其繳納三險一金的安穩工作。對於「年年討薪年年被欠」的農民工兄弟而言,有朝一日擁有公積金賬戶又是怎樣 的一種奢求?至於最終用上這筆錢買到房子,恐怕就只能被當作玩笑、尋開心罷了。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