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

斯坦威鋼琴家薩嘉豪博士 展開音樂的翅膀遊藝北美

【大紀元2016年04月20日訊】文:伍詠慈       攝影:景浩/大紀元

斯坦威鋼琴家薩嘉豪(Ronald Sat)博士。

別致人生:二代移民遊藝北美

在北美一邊學習音樂一邊從事音樂教學一邊旅遊,能夠擁有這種遊學生活,薩嘉豪(Ronald Sat)博士感到很知足,「讀藝術系很令人振奮,有很多機會去不同的地方表演,結識各色朋友,我很幸運。」

薩博士14歲時隨父母從香港移民來加,中學畢業後先就讀於卑詩省大學(UBC)鋼琴表演系,畢業之後到美國的Eastman School of Music 與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攻讀碩士與博士。1999年曾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教學,2000年遷居藝術之都紐約曼哈頓,隨後策劃並創辦「豔陽音樂節」,2005年赴美國德州大學教鋼琴。

2007年,因父母年邁,薩博士作為家中獨生子,回到溫哥華定居,目前在高貴林市開設音樂室從事音樂教育。「到過很多城市,還是覺得溫哥華最宜人居住。」「這種(遊藝)生活對於家庭來說不是太穩定,現在有了孩子想法就跟以前不一樣了,想穩定下來,多一些時間陪孩子,不想將孩子丟給保姆。」

其實薩博士在UBC的第一年讀的並不是音樂而是理科,後來結識了一些讀音樂系的校友,由於北美教育體制的自由度和選擇度都很大,熱愛音樂的他最終決定轉系、讀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轉系後很幸運又碰到好老師,讓自己一下子『開了竅』。」他很慶幸當時選擇了鋼琴專業,「鋼琴音樂的比重約莫佔所有種類音樂的四分之一。」

突破「瓶頸」:語言與文化融入

14歲時隨父母從香港移民來加的薩博士,最初的落腳地是亞省的埃德蒙頓。那時當地的華人很少,唐人街也只有一個街區的範圍。成為新移民的頭幾年,他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學英文、參加ESL(英語第二語言學習),希望學好英語、能夠學以致用,但又不想只靠死記硬背。考慮到需要建立新的朋友圈,於是就逼自己多交本地的西人朋友,交友學英語一舉兩得。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得到了很多接觸不同族裔文化的機會,並且鍛練出超強的適應環境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

這些能力不久後就在他的生活、工作中發揮了效應。由於與人極易相處,他走上音樂專業道路後在與人合作室內音樂獲得了業界人士的廣泛認可。他交友能力為他帶來很多不同族裔的朋友。一次,薩博士在紐約斯坦威演奏廳做鋼琴演奏時,斯坦威公司的副總裁Peter Goodrich在欣賞了他的演奏之後,主動上前介紹自己,並邀請薩博士加入斯坦威鋼琴家協會。

2004年,在經過兩年的籌劃後,薩博士在紐約舉辦「豔陽音樂節」。這時, Peter提議斯坦威公司為音樂節贊助斯坦威鋼琴,而且來回運費全包,請專業搬琴工將鋼琴搬運至演奏現場、中途還必須經過一個20級的階梯。兩人因為音樂的關係漸漸成為朋友。

2005年至2007年期間,薩博士到美國南端的德克薩斯州教授音樂。由於適應能力過人,他的事業開展順利,受到學生歡迎。當時有位名叫Edelir Garza的墨西哥青年人主動聯繫他、拜他為師學習鋼琴。對音樂的熱愛使師徒兩人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兩人的友誼一直維持下來,至今仍保持聯繫。這位年輕人很有商業頭腦,後來回到墨西哥成立了Musical Living Academy,教授學生各種樂器和樂理知識,目前已將音樂學校發展到相當的規模。

教人成功:以藝術開發創意

在這些年的遊藝生涯中,讓薩博士感到振奮的是不斷的有一些與其他音樂人合作、擦出藝術火花的機會。他曾在紐約林肯中心、美國國家藝術館等地演奏。

2000年,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薩博士與小提琴金獎獲得者朱迪思.英歐爾松(Judith Ingolfsson)聯手演奏。朱迪思是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和克里夫蘭音樂學院(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的畢業生,她經常在世界頂級音樂廳演奏,包括卡內基音樂廳,肯尼迪中心,東京歌劇城和柏林音樂廳,並在美國、德國、捷克、俄羅斯、日本、匈牙利、冰島、波多黎各、巴拿馬和澳門舉辦過演奏會。作為客席獨奏家,她曾與多個國際頂尖樂團合作,包括費城交響樂團、聖路易斯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華盛頓D. C.)、東京的王家室內樂團和布達佩斯愛樂樂團。

小提琴金獎獲得者朱迪思.英歐爾松(Judith Ingolfsson)。 (Judith Ingolfsson官網)

 

2001年,在華盛頓甘迺迪音樂中心,薩博士與澳門居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侖(Warren Wah-Yeun Mok)合作獻演。莫華侖在曼哈頓音樂學院獲碩士學位,曾在德國柏林歌劇院擔任首席男高音,現任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澳門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曾獲「意大利團結之星騎士勳章」、「法國藝術騎士勳章」。曾合作過的世界著名歌劇院包括:法國巴黎歌劇院、法國尼斯歌劇院、意大利羅馬歌劇院、德國萊比錫歌劇院、澳洲悉尼歌劇院、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倫敦王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柏林愛樂音樂大廳及東京三得利音樂廳、韓國首爾藝術中心等數十個世界著名音樂廳獻藝。與莫華侖合作,是薩博士畢生難忘的一個美好經驗。

2001年,在華盛頓甘迺迪音樂中心,薩嘉豪博士與澳門居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侖合作獻演。(薩嘉豪博士提供圖片)

薩博士於2002年開始策劃、並於2004年正式創立「豔陽音樂節」(Solstice Music Festival)。豔陽音樂節以古典音樂為主題,在下曼哈頓區成功舉行了兩季音樂表演,表演匯聚了創新曲目和世界級藝術表演家,詣在推動古典音樂的復興。

受邀的演奏家包括卓越的大提琴家、費城交響樂團的首席大提琴和獨奏家倪海葉(Hai-Ye Ni)。倪海葉出生於上海,畢業於舊金山音樂學院和茱莉亞音樂學院,1990年獲得南堡格(Naumburg)世界大提琴比賽第一名,2001年獲得著名的Avery Fisher獎(羅斯特羅伯為其比賽二等獎),還曾獲芬蘭保羅大提琴比賽一等獎,以及柴可夫斯基比賽的柴可夫斯基特別獎。

 

大提琴家倪海葉(Hai-Ye Ni)。(倪海葉官網)

 

回歸溫哥華後,薩博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教授鋼琴去幫助學生,並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快樂。當然學生們將來未必都會成為音樂家,但通過音樂教學卻能夠幫人明白怎樣去學習、學會細節表達,還能通過教學鍛練學生的想像力。薩博士認為,「為什麼美國這麼先進?就是因為美國人有創意。」

領悟超凡:須擁有純淨心靈

日常生活中,薩博士熱愛康體運動,他希望以後抽出時間練習打坐。他認識一些修習佛家功的朋友,了解到靜坐不僅有益身心健康、還能夠消除Karma(業力)。節假日,他喜歡帶著妻女到公園、海灘等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呼吸新鮮空氣,進行戶外活動諸如徒步行、登山,有益身心健康,又能夠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同時還可以培養女兒良好的嗜好和生活習慣。

提起孩子教育,薩博士頗有心得。他的女兒很聰明,學東西上手很快。女兒兩歲多時,有一次看到她數一二三,用法文、意大利文輪番數,但不曾想後來女兒竟然在人前炫耀起來。這件事讓薩博士意識到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應先行,父母應該從孩子年幼就跟他們講做人應該謙虛和踏實的道理,應該做出榜樣教育孩子。他覺得,孩子身邊的朋友也會影響孩子品德,因此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家長應該幫助他們選擇益友。

薩博士也會帶女兒參加一些適合她年齡的文化娛樂活動,他打算等女兒大些帶她去觀看管弦樂隊演奏和鋼琴獨奏

2016年1月,薩博士帶著年僅4歲剛達到入場年齡要求的女兒、在溫哥華伊麗莎白劇院欣賞了來自紐約的神韻藝術團的超凡演出,身心為之震撼。出乎薩博士事先想像的是,在為時兩個多小時的欣賞演出過程中,向來活潑好動的女兒竟然跟平時判若兩人,居然看得這麼專注、投入。

演出剛結束,小姑娘就問「下一次」會在什麼時候。回到家逢人就會像模像樣地模仿到龍宮「借」走定海神針的Monkey King孫悟空,憨態可愛將「觀眾」們惹得笑翻了天。 ◇

責任編輯: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