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樞信神所言 趨吉避凶

作者:感恩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 ,

唐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徐彥樞,在他的身上曾發生過一樁神奇的事件。

在晚唐宣宗大中末年的中元節那天夜晚,徐彥樞正在坊曲間觀燈遊玩。夜深了,他忽然看見有一個人走了過來,向他作揖問好,並和他同行一起觀燈。

他一邊走著一邊對徐彥樞說:「您是貴人呀!所以我才對您說這番話。以後你哥哥徐彥若會成為朝廷中輔佐皇帝的宰輔,但是您一定要記住,那時你要到遠離京城長安五千里之外的地方,才能保住平安。」

他們倆人一邊說話一邊走,等走到一個小巷口時,那人對徐彥樞說:「我在此巷居住,他日可以來拜訪我。」隨後,他們就分路而走各自回家了。

經過了十餘日,徐彥樞終於有空到那小巷處尋訪。可一進小巷,他就發現並無人居,又走了十幾步發覺前面有座小廟,進去一看,裡面供奉的神正是中元節當晚所遇到的那人,而且那神像的表情好像正在對他微笑一樣。

頓時徐彥樞恍然大悟,那天晚上自己遇到的就是這位神靈啊!從此,他更是牢牢的記住神靈的警告。

時光飛逝,轉眼過了大約四十年,到了唐昭宗的光化年間了。晚唐之時,曾創造輝煌的大唐王朝早已沒落,又經過了黃巢之亂國力衰微。在朝廷,宦官控制朝政;在地方上,藩鎮割據蔑視皇權。唐昭宗雖然想有一番作為,可無奈此時已經無力回天。

而此時,徐彥樞的哥哥真的像神所預言的成了宰輔,而徐彥樞自己也當了左諫議大夫。徐彥樞沒有忘記神的警告,知道不久就有大災難到來,只有遠走才能平安。

徐彥樞直接就對哥哥說:「皇帝無權,宦官當道,天下四方,豪傑並立,看上去唯有廣南一代還比較好,我請求去廣州,哥哥你也要小心啊!」他哥哥也認同他的看法,於是在哥哥的幫助下,徐彥樞果然被派到廣州去了。不久,徐彥樞的哥哥徐彥若也來到了嶺南。

徐彥樞走後不久,由於權力爭奪,宦官們在光化三年(西元900年)十一月,將唐昭宗關在少陽院,為了防止唐昭宗逃跑,還熔鐵澆在鎖上,每日的飯食則從牆根挖的小洞送進去。這就給了窺視皇權的野心家們以絕佳的藉口。

大將朱溫於光化四年(西元901年)起兵進入長安擁立唐昭宗。不久大宦官韓全誨又和朱溫產生了矛盾,朱溫領兵進攻長安,討伐韓全誨。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幾次三番的遭遇兵災,官員、百姓慘不忍睹。

最後唐昭宗又落到了朱溫手裡,唐昭宗和他身邊所有的侍從官員後來全部被朱溫殺害,天下大亂,烽煙四起。而此時徐彥樞和哥哥徐彥若卻能在嶺南獲得平安,並在那裡安享晚年,終獲善終。

看了這個故事,不禁為徐彥樞聽從神靈警告,最終免遭禍患而高興。

資料來源:《中朝故事》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中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中也說:「祀,國之大事也。」就是說,國家所征的稅賦,都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 古語云:「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意思是被稱為善人的人,人人都會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福祿富貴屬於他,各種邪魔遠離他,神靈會保護他,凡是他想做的事一定會成功。
  • 神州華夏是神傳的文化,對神佛的敬仰貫穿著整個五千年的歷史。縱觀中華歷史上仁德之君,無不敬天順道,對修煉人也非常敬重;老百姓普遍信奉神佛,相信天理,遵守神給人定下的生存準則,相信因果。而那些謗佛的人都沒有善果,歷史上記載的最有名的就是三武一宗滅佛造成的災難,不僅百姓受苦,滅佛者也都遭到果報。
  • 《名賢集》中有這樣一句名言:「運去黃金失色,時來鐵也爭光。」這話是人生經驗的總結,更是人生命運的詮釋。不管是帝王將相,或是平民百姓蓋莫能外。就拿滅商興周的姜子牙來說也是這樣,時運不濟時賣麵販豬都賠本,時運通達時出將入相何等風光。
  • 佛像、聖像顯靈的神蹟古今皆有傳聞,有發現說神像顯神蹟是對人間災難的預警。最近澳洲男子在教堂中親見的聖瑪利亞像顯靈禱告神蹟再次引起熱議。
  • 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作思。這兩件缺一不可。
  •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賦》,紀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賦》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 他們的行止之善出於本心,猶如雲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蹟,在亂世中,他們的精神、義行受到上天的嘉許,人生非常精彩。對我們當下的時代,當也有一些啟迪。本文講的是一個僕人和一個貧兒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