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莫欺心 報應警世人(2)

毀謗他人折福

作者:雲浩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毀謗他人折福

明朝時,宋之信與常不器是同窗學友,二人學業相同,才華出眾。其中常不器更加出名,考試常居第一,宋之信居第二。

宋之信心中不服氣,想陷害常不器,正好到了府試時候,二人被選上,原來的卷子上的批語,常不器更優於宋之信。宋之信更加妒嫉,便捏造眾童子(習舉業而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書信,誣告常家富豪用金錢找通關節,因而想得第一。

他把這些偽帖子張貼在府衙前,郡侯雖然知道這是誣告,但認為既然常不器有這樣的議論出現,就不便於名列第一。結果,把常不器的名字排在第十名後。

宋之信與常不器見面後,就指天地怨神明不公道,罵捏造毀謗之人,裝出一副打抱不平的樣子,常不器也未懷疑這事竟然就是他幹的。

學院(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按臨,二人都被選中同到省上考試,監考認為宋之信文章好,呈到堂上推薦,主考也很欣賞宋之信的文章,已決定把他列為第一。

到了張榜之日,監考官取考卷加以校勘,想不到蠟燭落下燈花兒,將卷子燒完。大家都感到奇怪,於是把書經作為備卷,排列名次,自備卷獲得第一名的是常不器。常不器後來歷任顯官,宋之信還沒等到成為貢生就死了。

妒嫉源於心胸狹窄、自私,目光短淺,看到別人有好處,自己心裡就很難過,總是擔心別人超過自己。

做人要懂得尊重、善待他人,心胸寬廣會由衷地欽佩和讚揚別人的優點、長處和成績,反思自己的不足,向他人借鑑;見到別人有好事,不但不能妒嫉,還應盡心盡力幫助促成其好事,即所謂成人之美。

宋之信妒嫉、毀謗同學,心行不善,最終自己受到報應而折了福分,正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毫髮難欺莫亂行。到底刻薄終削福,因果報應不徇情。」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想要有財,必須有德才行,否則就會人財兩空......
  •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維護正義,揭露社會時弊,以文言志,反映出知識分子所應有的使命感與道德良知。
  • 中國人傳統上是注重內在的神,而輕視外在的形的文化。古人先賢,對於許多事物的理解,都達到徹底窮源的程度,可以說是把握了根本。
  • 過去有一人柳勝,用不正當的手段在當地取得官職,便濫用權威,橫行鄉里,貪婪、凶惡,只要能得到錢財,不擇手段欺詐百姓。恰好又遇上殷述慶這個貪官,到這個地方來管理,他們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一得到錢財,就彼此瓜分。受到他們毒害的人,無不向神明哭訴。不到半年,柳勝忽然暴死。沒過幾天,殷述慶也得惡疾暴亡。
  • 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廣為民間所傳頌。他任左拾遺時,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 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作思。這兩件缺一不可。
  •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賦》,紀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賦》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 他們的行止之善出於本心,猶如雲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蹟,在亂世中,他們的精神、義行受到上天的嘉許,人生非常精彩。對我們當下的時代,當也有一些啟迪。本文講的是一個僕人和一個貧兒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