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覆滅的緣由

作者:翟敬
font print 人氣: 250
【字號】    
   標籤: tags: ,

一千四百多年前,當松贊干布向唐太宗求娶文成公主時,西藏的吐蕃王朝是一個新興的強大王國。然而,強盛的吐蕃王朝,卻在地震、山崩、水倒流、鼠疫中,突然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吐蕃建國不久,正是佛法傳入西藏之時。自松贊干布起,歷代吐蕃王都大力支持佛法。松贊干布興建了西藏著名的大昭寺、布達拉宮。而松贊干布之後的多位吐蕃國王、王子,甚至捨棄王位,出家修行。隨著佛法在西藏的興起,吐蕃王朝國力也日漸強盛。

唐太宗去世後,吐蕃已經強大到唐朝很難阻擋吐蕃的進犯,吐蕃的地盤擴張到了青海、甘肅、四川的某些地區,甚至一度占領長安。唐高宗、唐肅宗、唐憲宗各時期,唐朝都與吐蕃爆發戰爭,強大的大唐帝國一直不能用武力使吐蕃滅亡。

然而,強盛的吐蕃王朝突然由盛轉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正史《新唐書.吐蕃下》是這樣記載當時的吐蕃王的:「贊普(漢人對藏王的通稱)……死,以弟『達磨』嗣。『達磨』嗜酒,好畋獵,喜內,且凶愎少恩。政益亂。」

原來,老國王死後,一個叫「達磨」的人(西藏人稱之為「朗達瑪」),當上了吐蕃王。「朗達瑪」是個什麼人呢?他給唐朝使者留下的印象,不但是嗜酒如命的酒鬼,還是凶惡、聽不進意見的狂徒。他就是西藏歷史上滅佛運動的始作俑者,終導致國政大亂。

「朗達瑪」親自下令發動了一場對佛法的迫害。他強迫僧人打獵殺生,把打獵殺生當作放棄信仰的標準。不願放棄信仰者,都被殺戮。

他還下令封閉所有寺院、佛殿,把大昭寺改為屠宰場、小昭寺改為牛圈;他把寺院珍貴的壁畫文物塗抹掉,換上僧人喝酒的宣傳圖,污衊修煉人;把佛像釘上釘子扔到河裡,派人用繩子繫在佛像的脖子上。不久,往佛像脖子上繫繩子的人,就吐血身亡了。

《新唐書》記載了「朗達瑪」滅佛後的吐蕃國︰「開成四年(即公元839年)……,自是國中地震裂,水泉湧,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飢疫,死者相枕 藉。鄯、廓間夜聞鼙鼓聲,人相驚。」

此時的吐蕃,出現了地震、岷山山脈(在今甘肅、四川境內)山崩、洮水倒著流的異象天災,還發生了鼠疫爆發、死人相枕的恐怖景象,還出現了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廓州(今青海省貴德縣)夜間只聞鼓聲、不見人的冤鬼作怪事件。

而滅佛的「朗達瑪」只當了三年的國王,就因失德死於非命。據《新唐書》記載︰「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贊普死……,無子,以妃綝兄『尚延力』子『乞離胡』為贊普……,用事者共殺之。」「朗達瑪」死後無子,他的妃子把娘家姪子弄來當他的繼承人,卻被大臣殺掉了。

於是,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分崩瓦解了,沒有滅在唐朝手中,卻滅在自己愚蠢國王的手裡。而敬佛、信佛卻成了藏民的傳統流傳下來,無論外力如何強迫,都無法改變藏民的這種民族特性。

資料來源︰《新唐書》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孝文元年,蕭何的妻子因過被除國,由蕭延繼承酇侯的爵位。蕭延短壽,繼承爵位後不久就去世了。死後由他的兒子蕭遺繼承酇侯的爵位,不幸的是蕭遺又是絕嗣無子。
  • 現代人往往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學習、工作,就可以有遠大的前程,甚至可以改變命運,這是無神論者普遍被灌輸的思想。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還是行惡,這是很關鍵的......
  •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篇中:「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說,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能够忍辱是一種韜晦、涵養、胸襟開闊和目光長遠的象徵。勾踐忍辱得以復國,韓信忍辱而成就大業。
  • 網絡上一項針對人是否信神的調查統計如是顯示,在全球23個國家的近2萬名受訪者中,51%人堅信有神靈,31%的人表示給不出答案(不確定或者有時信有時不信),剩下18%的人則自稱是「無神論者」。中國也是被調查的對象國之一,然而最終產生的結果卻頗為耐人尋味。在中國,堅信有神靈的人只有23%,而不信神的則略勝一籌,佔到26%。此外,對神靈沒有明確看法的中國人最多,高達52%;在這一超過半數的比例中,20%的人表示不確定,32%的人表示有時信,有時不信。
  • 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作思。這兩件缺一不可。
  •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賦》,紀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賦》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 他們的行止之善出於本心,猶如雲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蹟,在亂世中,他們的精神、義行受到上天的嘉許,人生非常精彩。對我們當下的時代,當也有一些啟迪。本文講的是一個僕人和一個貧兒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