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

回歸經典 兒童教育由讀經開始

【大紀元2015年04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劍橋市報導)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王財貴博士於4月11日訪問哈佛大學,在燕京圖書館舉辦儒家學術講座,暢談儒家經典的現代意義,此次演講為其北美巡迴演講的其中一站。

在一般的地方,王財貴博士主要介紹了兒童讀經教育的實踐及其意義。而哈佛大學的演講,由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華夏文化協會、哈佛經典讀書小組及波士頓至善學堂等主辦,由陸惠風教授主持,王財貴應主辦者的要求,暢談儒家經典的現代意義。當日與會者約60人。

會場的屏幕上醒目地寫著「讀誦經典 傳承文明 中西兼備 四海有朋」。王財貴博士表示,要傳承中華文明,就要恢復中國人讀中國書的能力,恢復人民傳統的教養,回歸經典。古人說,「書讀百遍 其義自見」,孩子們在13歲之前養成讀經的習慣,誦讀經典,在記憶力旺盛時於心靈深處埋下文化的種子,如釀酒一樣,隨著年齡增長,將潛移默化,教養終生。

何為經典呢﹖成型的學問,有宗必有教,該學問的核心觀念如果層次越高,對信眾、對國民甚至對世界都有教化的作用,即宗越高,教越深。所以正統大宗教,都有普遍性、歷史性,教的本身歷久常新,宗(理想)越高遠,對人的指導性越高,如果達到超越的高度,即具有永恆性,那麼亦有現代性。

儒家的經典主要是孔子整理的《易》、《書》、《詩》、《禮》,以及孔子的《春秋》。經原指織布機上的直線(經線),橫為梭,經決定了布的質量,有主導性及不變性。儒家的經典源遠流長,從心性學起(「心正而後身修」),學習思辯的理性,完成科學的學習。儒家講求「家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民本的思想,新儒家追求民主的政治,希望有政治上民主的制度,民間有民主的風度以及道德的教養。

人類的學習能力分為記憶力及理解力,記憶力與日俱減,理解力與日俱增,所以讀經要從幼年開始,要提前學習。古文雖深奧難解,但家長無需擔心,亦不必向孩子解釋。要相信生命的成長,假以時日,孩子將會隨著理解力漸長慢慢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家長解釋不對,或過早解釋,孩子反而會容易誤解古人的話,或造成偏見。王財貴博士以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的胡適為例,認為他啟蒙過早,在11歲時對古人的話片面理解造成無神論的思想,從而影響了廣大的國人。

講座最後由王財貴博士答疑,陸惠風教授問到,「如果孩子一直受儒家思想的陶冶,長大後在大陸或香港等地,發現政治思想與經文有矛盾,那麼該如何自處﹖」王財貴博士表示,儒家不是奴才性格,有骨氣的大有人在,明辨是非後可能會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亦可能會有不同政治環境下的不同做法,如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但他更希望,天祐中華,再不要有此恐怖的氣氛,人民能無懼地生活。

王財貴博士,字季謙。1949年出生,國學大師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國立台中師範學語教系退休副教授。王財貴教授是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會長,全球「兒童讀經教育」的首倡者、實踐者和推廣者,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責任編輯:馮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