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隨筆

于海心:元宵燈火放光明

【大紀元2015年03月05日訊】「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立春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過了初五,年味兒漸淡的時候,元宵節到了。在家家燈火、處處笙歌中,年味兒又濃了起來。

東漢明帝劉莊崇奉佛法,聽聞寺院中的僧人在正月十五燃燈敬佛,便下令這一天普天同慶,於是,這盞從天上降臨寺院的燈火,又從寺院燃到皇宮,從皇宮散向民間,從中原流入八方,人間的火樹銀花與天上的朗朗皎月交相輝映,從漢唐到明清,年年元月放光明。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籠在中國人幾千年的精雕細琢中,出落得光彩照人。宮廷御製燈籠多為六角、八角或四角、骨架皆用紫檀、紅木、花梨木等硬木,雕以龍鳳、墜以流蘇、飾以珠翠、罩以燈紗或玻璃,繪以龍鳳呈祥、吉祥如意等圖,威嚴華麗,盡顯皇家氣派。在清朝,皇上開始把宮燈賞賜給大臣,成為與皇帝身份相匹配的賞賜品,可見其貴重。

歷史上著名的道士葉法善,隋朝的皇帝請他不動,說,要等到幾百年後的一個明主來輔佐他,這個明主就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唐玄宗請葉法善到上陽宮賞燈。葉法善說,宮中的燈籠好啊,涼州的雖然比不上皇宮,但是也不錯。唐玄宗問他,難道你看過涼州的燈嗎?葉法善說,我剛從那回來。唐玄宗忍不住好奇問道,我也想去看。葉法善說這個容易。於是讓唐玄宗閉上眼睛,一會兒功夫,唐玄宗再睜開眼睛時,只見涼州街上「千條銀燭、十里香塵,紅樓邐迤以如晝、清夜熒煌而似春」;結綵的燈籠「金鴨揚輝而光散,冰荷含耀以星連」,比起宮中氣象,另有一番民間風情。面對良宵美景,玄宗「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給葉法善一個鏤鐵如意,葉法善到一個酒家換了酒菜。二人盡興之後,葉法善又把玄宗帶回長安,這時,宮中的歌舞還沒有停歇。第二天,唐玄宗找個理由讓太監到涼州去把那個鏤鐵如意拿回來,酒家還說,正月十五一個道士拿它來換酒喝。

圓滿之月,燈籠、燈謎、燈會、元宵、湯圓、詩歌、皇上、道士、仙術、僧人、寺院……多麼豐富而有底蘊的節日。有位聖人說過,當人從天國墜落凡塵,生生世世的輪迴中都在等待創世主的到來,創世主悲憫人間的兒女,為了解除他們漫長等待中的寂寞,給他們造就了豐富的文化。燈籠,是光明,溫暖和美好的,在月亮圓滿之日大放光彩,這是天人對應的節日。「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玄宗乘仙術從京城長安到邊塞涼州巡遊,百姓對面不相識,「一遊一豫,忽此地以微行;不識不知,竟何人而望幸」。王棨由是感歎「亦由鳳隱形於眾鳥,眾鳥莫知;龍匿影於群魚,群魚不見。」那麼,當創世主降臨人間,以人像示於眾人時,有幾人能認得這就是他們生生世世等待的創世主呢?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