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本科諾貝爾獎」將資助中國學生赴牛津

【大紀元2015年0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小清編譯報導)羅德學士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s)以資助外國學生到牛津大學就讀而久負盛名,其管理機構本週一(30日)在北京的籌款晚宴上宣布,今年將首度挑選中國學生,獎學金的資助範圍隨後還將擴展到更多國家。

羅德獎學金(又譯:羅德斯獎學金或羅氏獎學金)由英國礦業大亨、當時的世界首富塞西爾‧羅德(Cecil Rhodes)於1902年創立,所資助的尖子學生多來自歷史上的英國殖民地,得獎者獲稱「羅德學者」。歷屆「羅德學者」中不但包括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澳洲總理托尼‧雅培(Tony Abbott)、美國前最高法院法官拜倫‧懷特(Byron White)等影響力極大的政界名人以及十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還包括眾多軍事家、跨國企業領袖、教育家和科學家等。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獎學金項目,羅德獎學金擁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美譽。

牛津大學羅德學院的羅德樓內懸掛著前羅德學者——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畫像。(Matt Brown/Flickr)

獎學金向發展中國家開放 中國首當其衝

據《紐約時報》30日報導,負責管理獎學金的羅德信託基金(The Rhodes Trust)當日在北京籌款晚宴上宣佈了其新規劃。出席晚宴的有250位人士,既有商界巨頭,也有在讀和已畢業的羅德學者。

中國大學生成為基金會2015年的最新資助對象,隨後,羅德獎學金還將含括巴西、俄羅斯、以色列等很多發展中國家,是其繼1970年代向女生開放以來的最大調整。

基金會表示,項目擴展的宗旨在於,使其培養的青年學子來源更為多樣化,如前羅德學者、現任羅德基金常務顧問的安妮‧奧利瓦雷烏斯(Ann Olivarius)所說,「獎學金的初創宗旨是因應那個時代的需求——維護歐洲和平,而現在我們想要拓展,……使培養對像不限於白人。」

來自加拿大的前羅德學者、現任麥肯錫諮詢公司全球董事總經理的鮑達民(Dominic Barton)也說,「如果塞西爾‧羅德還活著,他會從哪裏挑選學生呢?獎學金是在上個世紀的地緣政治下創立的,但(世界格局)已發生改變,我們的學生需要具備應有的代表性。」

羅德中國項目將保持完整 不受中共影響

羅德基金吸納中國學生的舉措,與哈佛、耶魯、斯坦福和加大伯克利分校等名校開拓中國生源的方向同步。

值得注意的是,羅德宣佈其決定前不久,中共當局剛剛向中國高校系統施壓,限制了一批教科書的使用,理由是其宣導「西方價值觀」。很多「羅德校友」在認同獎學金容納中國學生的同時,也擔心中共為剔除異見者,會在遴選學生方面施壓。

現任《大西洋》月刊作者兼通訊記者的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在1970年代曾獲羅德獎學金,他對該項目進入中國寄予厚望,但也擔心中共插手。他在電郵中寫道:「過去幾十年中,世界各地的羅德學者中有那麼一小部份人(比例也不低)是本國政府的反對者,並且致力於改變本國政策。能否考慮這樣的候選人,是對中國項目質量的一個考驗。」

不過,牛津大學羅德學院院長查爾斯‧康恩(Charles Conn)則表示,項目進入中國還將保持其完整性。他先前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我們已經將羅德學者的選拔範圍拓展到一些最有難度的地區。如果說羅德信託有所擅長,那就是它能遴選出既富活力又有道德的年輕人。」

康恩表示,羅德基金已經為選拔中國學生制訂了完整的程序,中共政府對候選人的選擇或批准都不會有所影響。

牛津大學羅德學院院長查爾斯‧康恩表示,項目進入中國還將保持其完整性。圖為牛津大學羅德樓正面。( Kurtis Garbutt

/Flickr)

今秋中國首度選拔

羅德中國學生獎學金項目成形於2013年。此前,在羅德基金紀念創立110週年之際,加拿大億萬富翁兼慈善家、前羅德學者約翰‧麥克貝恩(John McCall MacBain)承諾向其捐助1.18億美元,這不但使每年新入讀牛津的羅德學者達到了83人的新水平,也使地域性擴展成為基金第二個百年內的新方向。

據悉,中國項目也已獲得中港富商的支持,贊助者中包括亞洲首富李嘉誠的基金會。今年秋天,該項目即將從中國選出第一批羅德學者,人數將在3至6人之間。基金成員也透露,如果籌到足夠的資金,中國每年將可以和美國一樣,選出32名大學生成為羅德學者。

每位羅德獎學金得主每學年約可得到3萬至5萬英鎊的全額補助,包括學費、食宿與生活費、往返機票等,最多可補助四年。學生的選拔標準則除了優秀的學術表現之外,還包括個人特質、領導能力、仁愛理念、勇敢精神和身體素質等。**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