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治

春晚背後的雙重較量

【大紀元2015年0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鋒報導)2015年春晚已經過去多日,但是大陸民眾還在對其吐槽。2月20日,連官媒的微信帳號也加入戰團,批評春晚存在的問題。更有陸媒探討中共治下「春節」和以前「過年」的內涵和文化對比,得出現在中國人過年只是三件事:放鞭炮、吃喝和打麻將,完全失去了古時過年的內涵。

《人民日報》微信號批評春晚

今年中國新年後,網絡對這次春晚的吐槽不斷,猛烈程度少見。

2月20日,《人民日報》微信號「俠客島」也加入戰團,發文批評春晚。文章稱「不出意料,今年春晚的相聲小品依然不好笑」,「怎麼沒趣怎麼來」,「但春晚的槽點著實遠高於平均水平。」

文章還稱,如果你在火車上、地鐵上、公交上、飯館裡、大街上甚至家裏,看到的都是每個人低頭盯著手機,那媒體人憑甚麼還要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那些老套路還能一如既往的吸引受眾?

文章還引用網上爆料說,馮鞏的小品《小棉襖》涉嫌抄襲日本喜劇組合「UNJASH」的作品,賈玲的小品《女神與女漢子》涉嫌照抄2014年韓國SBS搞笑節目《尋笑人》播出的《極和極》。

文章稱,小品《投其所好》,一句「拒絕乒乓球」,引來了一眾乒乓球教練和國手討伐;潘長江和蔡明的《車站奇遇》,裡面的配角交警,被天津交警抱怨;還有節目涉嫌身高歧視;「女漢子」那節目,被指責說涉嫌性別歧視。

中共高層間有衝突? 中宣部長曾在幾天前「慰問」演職人員

據人民網的報導,春晚開始2天前,2月16日晚,中宣部部長劉奇葆來到央視春晚綵排現場,「慰問」演職員工。

有意思的是,海外的報導稱,劉奇葆直接插手春晚節目,砍掉了幾個節目,之前關注度較高的陳慧琳、張靚穎等都出局。報導還指,這次春晚最後定下的節目單偏左。

時事評論員夏小強稱,如果這個消息屬實,《人民日報》微信號批評春晚,是否也代表著中共高層內部的暗流湧動?

此前海外一直有報導稱,一些官方的微博號和微信號如「學習小組」,對於習近平出訪的一些資料、報導甚至照片,懷疑可能是中共高層直接提供的。

世界媒體齊炮轟 中共尷尬的密令被曝光

法新社2月19日從北京發出的電稿說:今年充滿政治說教的春晚令民眾感到失望。在新浪微博上有人留言說:這是給領導人看的節目,不是給老百姓的。

鳳凰網引用說法稱,春晚,本來不過是大家在除夕夜的一個聯歡和消遣,卻總有人盼著它能改變人的靈魂,所以一來二去的審查,愣是將一台春晚變成了一台歌功頌德的政治儀式。

東網的評論稱,央視春晚,只要它喉舌的本質不變,政治宣傳的功能不變,不管是有錢的金色,還是有權的紅色,當它一本正經地想教化民眾的時候,卻可笑地淪為公眾唾棄的痰盂,呸。

《星島日報》引用網民評論稱,「這是我看過的最長政治宣教片,超長版的新聞聯播!以後會放棄看春晚!」「感覺看完被洗腦了!」

2月19日,時事評論員東步亮在香港東網發表文章披露,今年央視春晚更為搞笑的是,中共居然開始通過內部通知,要求媒體加大宣傳力度、督促黨員官員「自覺收看」,把它當作一場「全民政治教育」。

一則被曝光的中共密令,更是引發了海外諸多的評論。

為甚麼很多中國人都對春晚不滿意?都對中共趁過年時候進行洗腦和說教不滿意?

澎湃網的一篇社論或許提供了部份答案。

陸媒承認中共治下的「春節」越來越無聊

2月19日,澎湃網發表社論,探討中共治下「春節」和古時新年的區別。

文章承認,以前的新年,「道家思想、神話傳說的影子也不稀見」,「有其複雜文化內涵,其中既有東方社會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也包含大量傳統思想左右之下的禮儀文明。」

文章把現在中國人過年活動概括為三件事:放鞭炮、吃喝、打麻將。文章認為,一般人的感受是「年味越來越淡」,原因就在於,「生活形態的春節無法從文化形態的春節中吸收到持續的精神源泉,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漸漸乾涸枯萎。」

「比如對儒家等傳統思想的棄絕,『祭神如神在』便不復存在,只能是以麻將打發無聊時光;又比如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普遍而絕對的貧困,節日的重點便簡化為吃喝。缺少必要文化支撐的節日,在逐漸空洞化、無聊化。」

「年」的傳說與過年的習俗

「過年」,是中國每年從古至今民間的一件大事,與過年相關,有一則故事流傳下來。

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便到百姓家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為了躲避「年」的傷害,每到除夕,人們便逃往深山。有一年除夕,村裡來了一個白髮老人,把鄉親們的家裏都點上燭火,家門兩旁貼上了紅紙,又準備了很多竹子。當「年」獸像往常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看到人們的大門都貼著紅紙,家家燈火通明,就不敢靠近,這時,白髮老人趕緊點燃了竹子,「年」一聽到「辟辟叭叭」的爆竹聲,嚇的混身顫慄,掉頭就跑。村民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啊。白髮老人將驅趕「年」獸的方法告訴了人們。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紙,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親人們歡聚一堂,慶祝平安地度過前一年,同時對下一年充滿期待。人們把這叫作「過年」。後來,每到歲末,大家就燒竹杖、貼紅紙、穿著大紅衣服,沿襲至今,就演變成今天的放鞭炮、貼春聯、穿新衣服了。

歸根結底是傳統文化和黨文化的衝突

1949年9月27日,中共將「正月初一」改為「春節」。這樣一改,傳統過年中尊神敬祖、感恩的文化內涵就被去除了。

時事評論員蕙質說,過年的習俗恰恰是中華文化精華之所在,每一個節日,每一民俗,都有著許許多多厚重的底蘊,如果深究起來,人們都能從這些傳統中尋找到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那就是對神靈的敬畏,對上天的敬畏,以及對善良人的感恩與回饋。

「一句『年味淡了』,不正是中國人在尋找失落的民族靈魂嗎?那個深深埋藏在中國人心中的民族之根,怎麼會輕易的折斷呢?」

責任編輯: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