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顏丹:以立法應對「啃老」是本末倒置

【大紀元2014年08月26日訊】數日前,杭州市法制辦通過擬定《杭州市老年人權益保障規定(草案)》,意圖對當地仍在「啃老」的青年進行強制「斷奶」,禁止其繼續依賴父母的收入生活。既然是強制性的舉措,那麼法規中必定不乏以經濟形式而存的處罰條款。也就是說,一旦當事人「啃老」的事實被有關部門認定,那麼他就很有可能置身於法網恢恢,罪責難逃的境地。

無獨有偶,就在兩個多月前,山東省對已經實施了15年的《山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進行「大修」時提出,「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老年人有權拒絕『啃老』」。相比杭州在規定中使用「禁止」一詞的強硬口吻,山東在類似條例中提出的「有權拒絕」,其語氣似乎柔和了許多。事實上,從兩個地方在對「啃老」立法用詞的軟硬對比中,我們盡可發現,通過法律來限制「啃老」的舉措其實並無章法可循,甚至是連最基本的如何界定「啃老」都未能呈現出一個恰當、準確的詮釋。

根據一些媒體的調查統計,中國的「啃老族」被細分為如下六大類:一是找不到滿意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約占20%;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而自動離崗離職的,占10%左右;三是有著強烈的創業夢想,卻始終未能實現的「創業幻想型」青年,約占20﹪;四是因頻繁跳槽而最終失去工作的,占10%;五是從以前輕鬆的工作中下崗的年輕人,因不能適應現在緊張、繁忙的工作而主動離職,這一類約占10%;六是因自身文化低、技能差,但又不願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累、髒的工作而索性呆在家中的,此為30%。

從上述的分類中,我們清楚的發現,這些「啃老族」雖表現差勁,但卻沒有任何可能觸碰法律的潛在行為,只不過是充滿著無法改變自身以及現實的無所適從以及無可奈何。無論是年輕人主觀意志上表現出的怠惰、畏難,還是客觀上本就存在的那些始終未能盡如人意的就業現狀,似乎都難以通過法律的條條框框來加以限定。更何況父母們面對自己的孩子一再承受著來自社會激烈競爭的巨大壓力,只要稍有條件,便會毫不猶豫的傾囊相助,這是任何律法都阻擋不了的愛子之心和舐犢深情。而找工作本就不是一廂情願的,「懶惰」在心理學家的分析中只是「意圖逃避殘酷現實」的代名詞。因此,即使賦予了被「啃老」的父母可拒絕為其子女買單的權利,他們也很難做到對自己走投無路、深陷困境的孩子說「不」。

或許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大部份中國人都無法改變的謀生現實。當每年大幅遞增的大學畢業生在專業無法「學以致用」,「畢業即失業」的悲慘境況中逐漸磨平了鬥志、迷失了方向,「啃老」便成為了他們唯一的出路。在這個世態炎涼、人情冷漠的社會中,似乎只有父母才會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依靠「拼爹」來佔領一席之地的壟斷市場中,那些被排擠在外的無權無勢者有「老」能「啃」,似乎也是一種悲涼的幸福。如果政府硬是要用法律的手段來強行剝奪這種堪比「救命稻草」、「荒島求生」的最後一絲權利,那麼此舉便與將人逼至牆角、推向深淵毫無二般。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啃老」並不是值得推崇的長久之計。這種基於現實的無奈之舉,也只能如「解鈴還須繫鈴人」那般在回歸現實的根本中找尋妥善的解決方案。早在20世紀90年代,英國就在此問題上為世界以及今日中國呈現出了絕佳的模板與範本。比如政府在1998年推行的「青年新政」項目中,不僅採取工作稅額減免以及補貼的辦法為就業者提供補助,還為參與計劃的僱主提供工資、培訓費等一系列資金支持。於是,「青年新政」僅僅實施了一年,就已有19.5萬年輕人重新就業,青年人失業率的降幅高達40% 。此後的金融危機,英國政府為了阻止更多的失業青年陷入長期失業的困境,便慷慨解囊,向用人單位提供了1.4億英鎊的補貼,並要求公共機構、慈善組織和經濟部門為大學畢業生增加3.5萬個實習崗位。此外,政府還對教育系統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包括設立免費學校、擴大技術類院校的建設等等。2012年4月,英國政府又投入了10億英鎊用於「青年合同項目」,幫助約40萬英國青年獲得實習、工讀和培訓的機會。

稍加匯總便足以發現,只要政府願意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並且能將巨額的款項恰如其分、真實有效的應用在解決就業的問題上,那麼家裏閒置的「啃老族」就會紛紛的走出家門、而政府時常掛在嘴邊的「服務社會」也不可能成為一句空話。「啃老」,不僅是年輕人及其父母的缺憾,更是社會中取自「人」的資源未能物盡其用、力量未能得以彰顯的巨大缺憾。若要彌補這種缺憾,通過立法來虛張聲勢顯然是幼稚而不切實際的,且看來自英國成功版的各類新政,便可從中受益良多。只是除了資金之外,中國在「啃老」問題上需要政府提供的更為重要的東西,恐怕還是一心為民的誠意以及改革弊政的決心。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