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21):人比天地 是為「三才」

font print 人氣: 193
【字號】    
   標籤: tags: ,

中國傳統文化中,把人與天、地相比並,稱為「三才」。《易經.說卦》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易經.繫辭》中也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可是,人怎麼能與天地並列呢?處於並列關係的「天、地、人」又為什麼稱三「才」?這裡的「才」是什麼意思?史籍中卻沒有留下明確的說法,以致後人多半只是機械地沿用「三才」的概念,而不甚明瞭其義。

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主要原因是殷商覆亡所造成的漢字義理傳承的斷層,使後人對「才」不能通曉其本義。當「才」的本義揭開後,「三才」的含義竟是如此顯見明白!誠所謂「道不遠人」。

在甲骨文中,「在」的第一形與「才」相同,即「才」其實就是「在」的本字,字形像豎立於某地的紮束物象形,如稻草人之類,表示存有、定止於某處之意(音 zài ㄗㄞˋ),即存在。爲了表意清楚,「在」的甲骨文後來又另加了意符「王(『大』立地上)」表示,字形就由「才」變成了「在」。

殷商覆亡以後,從金文中可以明顯看到漢字真義失傳後的無理變化--「才」逐漸失去其形象特徵;「在」中的「王」則訛成了「士」;也就都不知所謂了。

後來,小篆將「在」之「士」改爲「土(地面,地點)」,才使「在」的音、義重新明確起來,即「才」的本義就是「存在」。這在「才」所構成的主要漢字中有充分的體現。如:如:

在--自不必說了,它本就是「才」的轉注字。
存--从子(初生兒)、才,才亦聲。子孫得以存在,以表示存續、生存之類的含義。
材--从木,才聲,才亦表可留存待用意。可留存待用的木頭,自然就是「木材」。
財--从貝(錢物),才聲,才亦表存留意。錢財、財物,當然是人們所喜於存留的。

知道「才」的本義,再看「三才」的意思,那就很清楚明白了--三種存在。

解決「三才」的「才」的問題後,新的問題是:人怎麼能與天地並列呢?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所以要從這個角度來尋找答案。

中國古代流傳著盤古開天地的創世神話,就這個神話而言,天、地、盤古是同時產生、並列存在的。當然,這裡的盤古不同於一般世上的人。

在前文〈漢語——神的嫡傳語言〉中已提到,世界各古老民族中,都流傳著神用泥土造人的故事,不同時期不同的神,仿照自己的形象與結構造了地上不同的人。因此,人與神是有連帶關係的。

神為什麼要在地上造人?當然有其深遠的用意。至少在不同時代,神都為人類傳下不同的修煉方法,等於給人留下成神之路。人如果能夠修成神,與盤古不就類同了?人與天地並列不就順理成章了?

換個角度,超過盤古的神或者更高級的生命還有沒有?從道理上說應該還是有的,所以人通過修煉,也許還可以成就比盤古更高境界的神。所以,人與天地並列稱為「三才」,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中國古代神話還說,地上的人都對應著天上的一顆星星;還說有的人是天上的星星下凡。所以,「人」本身不就是「天」或「地」嗎?當然,從宗教角度上說,人是從高層次上掉下來,而高層次上的生命是有大神通,也許一揮手之間,就可以開創出一層天地來。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會有「天人合一」的說法。《尚書.周書.泰誓上》中強調:「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老子則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屈原則高歌:「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屈原.九歌.雲中君》)

人與天地並稱「三才」,可見人類的存在並不是簡單或偶然的事情。人類如此之高級,切勿與動物類比。生命如此珍貴,理應善加尊重珍惜。人類的產生既然有著特殊的意義,自當珍惜生命,探索生命真諦。@*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漢字不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現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聲、會意字體。學習漢文的台灣人會正體字,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對於一般用字母和拼音書寫的人來說,能書寫千年前的漢語卻是件神奇的事!
  • 中國古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看似簡單的一句成語「不三不四」,卻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淵源。「三」與「四」這兩個數字的由來,及其中隱藏的原始涵義,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河圖》...
  • 百果之中,我獨愛鮮桃,尤其喜歡又大又甜的水蜜桃。細思之,百果中只有桃子可以稱「仙桃」,其它果品都不能冠以「仙」;百木之中,唯有桃木可以稱「仙木」,其它樹木與仙無緣。
  • 通讀《弟子規》,概而括之,就是一個「孝」字。儒家孔子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 通讀《弟子規》,概而括之,就是一個「孝」字。儒家孔子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 我們的先祖是以服飾華采的美稱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稱之為「夏」;從字義上看,「華」字有美麗的含義,而「服章」就是「漢服」,「夏」字有盛大的意義,「禮儀」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規範;「華夏」連起來確是個美好的詞,所指的是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追溯歷史,恍然大悟,如果沒有服飾與禮儀,又如何稱「華夏」?
  •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用祖傳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
  • 既然學習中文有益開發智能,能夠提高個人的競爭力,跟上全球中文熱的列車,但是目前中文分為「正體字」及「簡體字」,若是單純根據學習效能來看,究竟該學習哪一種為好呢?專家們的建議是,當然是學習「正體字」最好。
  • 中國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是依靠漢字記載下來的,因為漢字具有超空間、超時間的表現功能。漢字由於其形、音、義合一,能攜帶非常大的信息量,因此漢字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本身又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