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銀河會」

作者 : 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327
【字號】    
   標籤: tags: , ,

每年黃曆七月七日夜晚,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在這晚相會。牛郎織女浪漫的愛情故事,後來逐漸發展為中國情人節,又稱為七夕節或乞巧節、女兒節。

據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上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另南朝陳˙江總〈內殿賦新詩〉:「織女今夕渡銀河,當見新秋停玉梭。」及南朝陳˙江總〈內殿賦新詩〉:「織女今夕渡銀河,當見新秋停玉梭」、唐.韓鄂《歲華紀麗.七夕》:「七夕鵲橋已成,織女將渡。」

上述記載大意是說,天上的牛郎織女在此夜相會,喜鵲會飛聚一起,搭成鵲橋,讓織女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古代婦女往往也在七夕夜,準備瓜果、鮮花、胭脂在庭中向天祭拜「乞巧」,期求能擁有姣美的容貌;並對月穿七孔針,期望自己雙手靈巧,擅長刺繡、織布。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有多種故事傳說,本文僅簡單介紹兩種︰

文獻記載

據《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及《爾雅翼》云:「涉秋七月,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上述記載大意是說,天河的東岸住著織女,她是天帝的孫女,年年在織布機前辛勤工作,織成華麗的雲錦天衣。天帝憐惜她獨處無偶,於是把她嫁給天河西岸的牛郎。自從嫁給牛郎後,織女卻不再織布了。天帝惱怒,處罰她回到河東去住,只允許她和牛郎一年相會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人們會看見烏鵲頭頂無緣無故都禿了。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東岸相會,天帝派遣烏鵲搭成橋梁,好讓他們從頭頂上走過去相會,因此烏鵲頭上的毛都被踩脫了。

文獻上對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這些記載,啟發我們做人要勤勞,特別是女子,在家或是出嫁,都要勤勉持家,千萬不要貪圖享樂,因為懶惰安逸最終都將受到懲罰。

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鵲橋會。(維基百科)

相傳,從前有個叫牛郎的年輕人,勤勞忠厚。因為父母早亡,牛郎只得跟著兄嫂生活。後來兄弟分家,牛郎只分得一頭老牛。有一天,這頭老牛開口說話,告訴牛郎,織女和幾位仙女下凡嬉戲,在河邊洗澡,只要能拿到織女的衣服,就可以娶她為妻。

牛郎按照老牛所說的去做,果真偷到織女的衣服,並藏起來,織女找不到衣服,只好嫁給牛郎。婚後,結婚後男耕女織,兩人過著幸福生活,還育有一兒一女。不久,老牛太老了,臨死之前,牠囑咐牛郎說:「等我死後要把皮留下,日後遇到危急事,就把牛皮披上,對你會有幫助。」

天帝得知織女嫁給凡人,非常生氣,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將織女帶回天庭。牛郎發現織女不見了,她的衣服也不見了,焦急中,他想起老牛說的話。於是,牛郎披上牛皮,用扁擔帶著一雙子女,要去追織女。

才出家門,牛郎就飛起來了,越飛越高,眼看就將追上織女,不料,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一揮,馬上出現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將牛郎織女分隔在兩岸,兩人只能遙遙相望,相對哭泣。

後來,天帝允許他們在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並派遣喜鵲為他們搭鵲橋,幫助他們相會。據說,七夕會下雨,就是牛郎織女相見,悲喜交加的淚水。

中國古代許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都有其文化內涵,大都是教人向善、規範人的道德行為。牛郎織女的傳說,表達了已婚夫妻不離不棄的傳統美德,更啟迪我們夫妻間除了情之外,還要互敬互重,重道義、知感恩,這才是古人所推崇的夫妻相處之道,也是中華固有的傳統道德禮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載「牽牛」、「織女」兩顆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這是牛郎織女神話的雛形。之後傳說一直流傳下來……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