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與他的養生學說

作者 : 山行
font print 人氣: 218
【字號】    
   標籤: tags:

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一百四十一歲才仙遊。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 百家學說,七歲時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稱為「聖童」。

到了二十歲,他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並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隋唐時孫思邈曾推拒當官,唐太宗更親自上山拜會。不過,更為出名的,是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

一、孫思邈的傳世著作

孫思邈一生著作八十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一卷、《會三教論》一卷、《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一卷、《龜經》一卷等。

《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兩字命名。

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千金翼方》三十卷,書名取「輗軏相濟」、「羽翼交飛」之意,屬孫思邈晚年作品,係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藥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二、行醫理念與醫學貢獻

孫思邈把行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世人面前。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孫思邈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千金要方》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

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大紀元圖片庫)

《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三、孫思邈的學術成就

在藥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心血。從藥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藥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藥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床心得,寫成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徵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最好的總結。

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很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

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裏,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下去,病也就好了。

孫思邈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品性,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備至的偉大人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傳統四字道德準則。忠、孝是中國古代社會道德的價值觀,與做人應堅守的「節」,與人類應遵循之行為標準「義」一起,成為主流社會觀念文化。
  • 「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孝」字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為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 字。
  • dfsfs
  • 《說苑》云:「天地動而萬物變化」,所以動與變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動則變。其於時空經緯之間有著廣闊而深邃的內涵,正因為宇宙中有著錯綜複雜的變化,天地萬物方得以呈現。日月運行,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晝夜晦暝的變化,在地成就山川河域動植高下的氣象。
  • (shown)伏羲氏懷大德,負天命於人世,所以在神的授意下,得到《河圖》,從而悟破了天地人之奧祕,傳下八卦太極。而孔子終其一生求見《河圖》、《洛書》而不得,這也是天意的安排,否則儒家就不能獨成一家承傳至今。
  • 這是發生在明代年間的事。吳庸言少年時一表人才,又有見識,一位相士見後告訴他:「你骨骼勻稱,是可以享受五福的人,應當多做善事,來迎受上天對你的庇蔭。」隨後又指他的心說:「只怕這裏作怪,難以保證你不學壞,望你能自戒。」
  • 「亥」字以「二」為字首,以「六」為字身,這是拆字法的初始。漢代的圖讖,大多是點點畫畫。宋代謝石等人,才專門用此卜筮之術,往往有奇異的靈驗。
  • (shown)近年,尤其1999年以來,世界各地都發生了大量的神佛雕像流淚,甚至流血的神蹟。根據歷史聖像流淚的記載,無一例外,都是在預示著某種不祥或災難即將發生,是神在警醒人們,趕快尋找一條安全逃生的道路……
  • (shown)不同的天象對應著不同的地象,而不同的地象又對應著人體不同的脈絡運轉。而這之間起核心和驅動作用的,就是人類的道德。當道德不夠而流通惡業時,就會帶來災難,出現天災人禍。
  • 唐代書畫家李思訓是唐朝宗室。他的畫作都極為超絕,善畫佛道、山水、樓閣、花木、鳥獸,除了取材實景,多描繪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和奇異秀麗的山川,還結合神仙題材,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境界,即所謂「時靚神仙之事,合然岩嶺之幽」。《唐朝名畫錄》稱他為「國朝山水第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