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

漢字正義(17):有關簡化字問題的幾個認識誤區(6)

關於「繁簡之爭」中的幾種模糊認識︰

所謂「繁簡之爭」,主要是指關於是否恢復使用「繁體字」(或同時廢止簡化字)問題的爭論。這裡不討論是否要恢復或如何恢復的問題,主要是想澄清在「繁簡之爭」中所出現的一些模糊認識。

一、漢字簡化運動雖有瑕疵,但中國已無法走回頭路

2006年5月27日,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主辦華語規範講座會,在「現代漢語規範化問題」上談到「繁簡之爭」時,中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副主編餘志鴻強調,漢字簡化運動雖然有瑕疵,但中國已無法走回頭路。

他說︰「已經改了,不能再回去了,因為中國十三億人,你一回頭,多少億人就要變文盲了。」他同時提到,中國目前已暫緩漢字簡化運動。餘志鴻還說,漢字簡化是語文規範化的一大貢獻,即使是有毛病,但對於推動文化進行達到社會和經濟成長的貢獻毋庸置疑。

在場還有兩名中國大陸簡化字方面的權威,即《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主編兼中國教育部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李行健,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王鐵琨。(《南洋商報》,2006年5月28日,《餘志鴻:漢字簡化有瑕疵 中國無法走回頭路》)

下面一一剖析其謬︰

1、既然已經發現存在「瑕疵」,就應該將其去掉

任由「瑕疵」堂而皇之地存在,不是別有用心,就是不負責任或無知。恢復使用「繁體字」,也不是「走回頭路」,恰恰是屬於從邪路回歸正途的撥亂反正之舉。

實際上,「繁體字」在大陸也並沒有完全退出使用,在前文〈揭開簡化字的問題與危害(5)〉中,已經列舉出大陸必須使用繁體字的至少十二個領域。所以,既然「繁體字」還在使用,完全恢復使用「繁體字」,就不存在「走回頭路」的問題,更不存「無法走回頭路」的問題。

2、「已經改了,不能再回去了」

明知道錯了,還要繼續堅持錯下去,這是屬於明知故犯。而「不能再回去了」,不知理由是什麼?曾作為社會主義象徵的計劃經濟,大陸搞了三十年,不是說改也改了嗎?難道恢復「繁體字」,比改變運行三十年的經濟體制還困難?

3、「中國十三億人,你一回頭,多少億人就要變文盲了」

這話倒有些「文盲」思維的特點。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當初推行簡化字的時候,豈不是同樣造成了大批文盲?當時大陸的文盲率本來就高,那推行簡化字的結果,只能是把文盲率推得更高。難道當初推行簡化字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文盲?

同時,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當時大陸有文化掌握知識的人,都是使用「繁體字」,那麼推行簡化字的結果,首先是使這些人變成文盲。如此一來,那大陸的教育靠誰來實施?簡化字靠誰來推行?難道是靠文盲?

如果文盲能做成這樣的事情,那有必要普及教育,進行漢字簡化嗎?

實際上,他們是故意混淆「簡化字」與「繁體字」的概念,其心可誅。所謂「簡化字」,主要是指1964年大陸出版的《簡化字總表》所公布的2,238個簡化漢字(因兩字重見,實為2236字),其中直接簡化而成的不過484字,其他1,754字是類推簡化字。

也就是說,簡化字的數量在484字至2,236字之間,取決於如何理解。

所謂「繁體字」,則是指被簡化的承傳漢字,其數量與簡化字相當(有些是被合併簡化的)。(參見前文〈有關簡化字、繁體字、正體字、規範字等概念〉)

簡化字(繁體字)在大陸1965年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所收6,196個漢字中所占的比例,若以484字計,則僅為7.8%;若以2,236字計,不過才36%。

所以,所謂「中國十三億人,你一回頭,多少億人就要變文盲了」的說法,是故意以只占通用漢字7.8%或36%的「簡化字」,代表全體通用漢字,同時又以只占通用漢字7.8%或36%的所謂「繁體字」,代表全體通用漢字,是根本不成立。

恢復「繁體字」,改變的不過是通用漢字中7.8%或36%的部分,而64%或92.2%的部分根本就不被涉及,所以不會使任何人突然間變成文盲。即使不認識「繁體字」,不使用簡化字,僅靠那些沒有被改變的通用漢字,也能大致地閱讀與交流。

而且,所謂「繁體字」(或被簡化的部分),仍大量地留存於「簡化字」中被日常使用。如:



至於誤認被類推簡化的「繁體字」,那更沒有問題,像「釒钅、糹纟、飠饣、訁讠」等簡化部首,其本字一直在使用,所以識別被類推簡化的原字不存在任何障礙;另像由「車车、貝贝、頁页、門门、馬马、魚鱼、鳥鸟」等被類推簡化的繁體字,也不存在識認障礙。

所以,就識字而言,恢復「繁體字」,對於簡化字背景的人並不造成多大的影響。

4、「漢字簡化是語文規範化的一大貢獻,即使是有毛病,但對於推動文化進行達到社會和經濟成長的貢獻毋庸置疑」

「漢字簡化是語文規範化的一大貢獻」,這是睜眼說瞎話。中共的漢字改革方針很明確,那就是「漢字必須改革,漢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中共〈關於文字改革工作問題的指示〉,1956年1月27日)

漢字簡化過程中,大陸那些文改專家們所秉持的策略是:破壞漢字形體,削弱漢字效用,以簡體字創造漢字內部利於拼音化的條件。(中國語文雜誌社編《簡化漢字問題》,中華書局,1956年,第98頁)

把「破壞漢字形體,削弱漢字效用」的簡化字,說成是「語文規範化的一大貢獻」,這不得不讓人佩服言者的鐵面皮功夫。

事實上,漢字簡化毫無章法,簡化漢字混亂不堪。這一點,我們已在前文〈簡化字對正體漢字的戕害變亂〉及〈揭開簡化字的問題與危害〉中分析得很明白了。

至於說簡化字「對於推動文化進行達到社會和經濟成長的貢獻毋庸置疑」,不知說這話的「膽氣」來自哪裡?

大家知道,簡化字的普及,主要是十年「文革」時期,通過幾乎人手一冊、被迫學習的《毛語錄》,及大量印製發行《毛選》來實現的。十年「文革」,用中共自己的說法,是文化浩劫,並把國民經濟推到崩潰邊緣。

難道這就是簡化字「推動文化進行」、「達到社會和經濟成長的貢獻」?還「毋庸置疑」?

如果把簡化字的歷史拉長,從1964年大陸出版《簡化字總表》到今年,整整五十年的時間過去了,不知靠「簡化字」培養出什麼像樣的世界級優秀人才?而人們印象中大陸那些在世界上有名的專家,比如華羅庚,蘇步青、陳建功、陳省身,比如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等,都是民國時期成長的。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共11位,卻都是在「繁體字」環境下所培養出來。見下表:

僅有兩位是在簡化字背景下培養出的華人諾獎得主--一位是劉曉波,另一位是作家莫言。@*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