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

頂大學者暢談從「敲窗」到臉書

【大紀元2014年05月24日訊】隨著臉書及推特等蔚為流行,「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已非陌生名詞。如果定義「社群媒體」為促進及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來,那麼從遠古的動物壁畫、詩人口中浪漫的「千里共嬋娟」,甚至中國西南貴州苗族特有的「游方文化」,都可納入「社群媒介」的範疇。

經文處教育組與中華專業人員協會合辦「頂尖大學聯盟訪問學者學術論壇系列專題演講」5月份講座,邀請同樣來自國立交通大學,專研苗族文化的簡美玲教授及擅長傳播與設計的許峻誠教授,聯手暢談從傳統人與人見面、夜晚敲窗傳情的苗族文化,到現今新科技形成社群媒體如臉書等之設計特色及影響力。

簡教授1990年代深入中國西南地區,在素稱「苗疆腹地」、全世界90%苗族居住的貴州省台江縣居住長達一年,與當地苗族共同生活,深切認識苗族當地特有風俗民情。簡教授說明人類學家如何在田野調查中「聽」,並進而感同身受(sympathize)另一文化。以母系社會為主的苗族,村寨間實施嫁娶父親姐妹的女兒或母親兄弟的兒女的「交表聯姻」,形成村寨內不是你的兄弟群,即是你的姑表舅群的二元社會結構,透過「交表聯姻」將村寨中每一份子緊密聯結。

而苗族特有的「游方文化」維繫著如此緊密關係的「交表聯姻」,「游方」意指在特定地方遊玩,游方包含節慶游方及夜晚游方,最熱鬧也最具特色當屬「夜晚游方」。夜幕低垂,一村寨男子結群到另一村寨各女孩家「敲窗」,女方可開窗與男方聊天,或結伴聊天。苗族女孩可依敲窗聲音及節奏的不同,分辨是否為熟識的人及決定是否開窗。

簡教授對於苗族特殊的夜晚「敲窗」文化,從一開始的驚嚇到適應,進而瞭解「敲窗」的用意,感同身受體會苗族特有文化。夜晚的敲窗聲,傳達不同訊息,在漆黑的貴州山區,失去「看」的視覺,只能靠「聽」感受瞭解苗族男子與女孩「敲窗」內容,再藉由每天書寫記錄下昨晚的「敲窗」經驗及感受,形成由「聽」轉化為文字紀錄。日復一日固定的書寫記錄與苗族生活點滴的習慣,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人類學者自身的身性修鍊。簡教授說道,雖然照片可輔助記錄當下情景或遺漏的細節,但文字卻可留下情感。

緊接登場的許峻誠教授則介紹:「社群媒體與設計」,分享他研究如何透過新科技改善人類社會生活等問題。許教授首先闡述「設計」乃指透過創意解決人們生活問題或者誘使人們付諸行動,如在生活中隨手關燈等節能減碳行為、指引誘使人們多走樓梯而非搭乘電梯、或解決人們亂丟垃圾製造髒亂等問題,小小改變也將帶來大大影響。

許教授另舉例說明他指導學生製作的校園公車定位系統應用程式(APP),讓學生可掌握公車到站時間,增加外出的意願,意圖減少交大的宅男宅女數量;結合桌遊遊戲增加人與人的互動;設計可愛互動的認識學校APP,讓更多學生認識自己的校園,這些都是小改變帶來大影響的最佳佐證。

許教授在MIT訪問期間從受訪者使用經驗中分析社群媒體的特徵,依設計明顯程度及強迫使用者力度強弱,進而分析社群媒體的設計策略。如臉書「按讚」設計概念,即利用人們直覺反應,使用者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即直接反應而大為流行;社群媒體的字數上限迫使人們發表簡潔扼要留言;可愛花俏的情緒表情符號取代文字敘述等設計,成功吸引使用者,使社群媒體廣受歡迎。如今臉書使用人數高居世界人口排行榜第三名,如此大量使用者的社群媒體也在社會議題中發揮強大聚眾效果,如埃及的茉莉花革命及臺灣今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即利用社群媒體的串連發揮社會聚眾力量。

除社會運動外,紅十字會也曾利用社群媒體力量進行海地震災募資救援活動。因此,許教授坦言其研究目的即希望探討如何使用正確設計策略聚眾吸睛,以善用這股新興社群媒體龐大網絡迅速連結優勢,改善目前生活中各式問題。

與會聽眾熱烈與兩位學者討論苗族「敲窗」文化、設計應用於商業的型態及新興科技下個人隱私及倫理等延伸議題。會後,專協游子揚會長代表致贈感謝狀予兩位頂大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