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莘莘學子 法國情懷

【大紀元2014年05月19日訊】目前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已超過四萬,一個世紀多以來,一直有華人來到法國深造,其中不乏在各方面有所建樹之人,本期為您介紹的是中國近代詩人戴望舒。

留學法國是為了保姻緣

祖籍南京的戴望舒1905年生於杭州,18歲考入上海大學學習文學,之後在上海的法國天主教會所辦的震旦大學學習法語。出於對文學的愛好,與友人施蟄存、馮雪峰等人在上海創辦多個文學期刊並出版詩集《我的記憶》,文學才華開始受到矚目。

1927年,戴望舒去好友施蟄存家中小住,對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一見傾心,其著名詩篇《雨巷》的主人翁正是施絳年。多年的執著追求贏得施絳年的心,兩人1931年訂婚,施絳年提出戴望舒出國留學,取得留學學位、回國有穩定收入後才會正式結婚的條件。因此,1932年10月戴望舒從上海乘船前往法國,踏上三年的留法旅程。1935年戴望舒回國,但最終未能與施絳年結成百年之好。

留法生活:不守紀律的學生

戴望舒在法國三年的留學生活並不安分,他首先在巴黎大學旁聽,同時在一所語言學校學西班牙語,因為對學位不感興趣,加上詩人我行我素的風格,他經常缺課也沒有讀書計劃。之後,他去里昂的中法大學攻讀法國文學史。雖經常缺課,但其語言天分遠遠彌補這些不足,他精通法語、西班牙語、甚至俄語,留法期間翻譯了《蘇聯文學史話》、《比利時短篇小說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說集》多部小說集。

留法期間他的生活稱得上窮困潦倒,主要靠摯友施蟄存的幫助,施在國內為其聯繫發表、出版事宜,並每月給寄錢,為救濟戴望舒,施蟄存有時會把整個月的工資郵到巴黎。1935年,戴望舒去西班牙旅行期間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反法西斯遊行,西班牙警方通知法國警方,之後被里昂中法大學開除,並於當年啟程歸國。

創作風格和為人

戴望舒是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1929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是他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最為著名的詩篇就是《雨巷》。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等人創辦《新詩》月刊,倡導”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與詩的形式格律化。

據戴望舒長女戴詠素回憶,戴望舒為人忠厚,待人誠懇,熱心幫助別人,因此每當他有困難時,朋友都會慷慨相助。對於家人他也盡心照顧,1938年舉家到香港,為了讓家人有個好住處,千方百計找到價格不菲的洋房。妻子楊靜想學聲樂,他馬上向音專借了鋼琴幫她聯繫學校讀書。

戴望舒早年非常活躍,跳舞、游泳等休閒活動都很熟悉,但他最喜歡的就是讀書,戴詠素回憶說,他們全家回北京時,戴望舒從香港運回八箱書,當打開一箱箱的書時,他上下翻著,臉上帶著滿足的微笑。家中客廳的一面牆全是書櫃,擺滿了線裝書,他的女兒們還常聽到他唱英文歌和法文歌。女兒表示有書、有朋友和安定的生活是戴望舒最嚮往的。

(責任編輯: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