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

華爾街日報:台灣廢核電價將漲

【大紀元4月28日報導】(中央社紐約28日綜合外電報導)「華爾街日報」今天報導,政府宣布第四座核電廠封存與停工後,台灣的廠商可能得要承擔較高電力成本。據估計若以天然氣發電取代,電價可能上漲四成。

報導指出,台灣現有三座核電廠共有六部核能機組,供應所需電量的近1/5。經濟部長張家祝今天說,如果核四不商轉、核一、二、三如期除役,全部用天然氣發電取代,電價應該會漲4成以上。

台灣擁有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廠,以及全球知名電子產品的供應商。以電子業和石化業為主的工業消耗半數電力。

華爾街日報說,核四不能完工所要付出的代價,已成為政府的一大憂慮。民眾對核能安全顧慮日增,企業則要求提供較廉價而穩定的電力,政府難以兼顧二者。

台灣現有三座核電廠總發電容量為4884百萬瓦,但都已運轉超過30年,預定於2018至2025年逐漸除役。核四廠的發電容量為2700百萬瓦,原定2015年開始運轉,以填補短缺的發電量。

台灣電力公司已投資90億美元興建核四,如今施工進度超過90%。

張家祝表示,根據台電分析,2018年六部核電機組的首部開始除役後,尖峰負載備用容量率會由2013年的17.5%降低到10%,一旦備用容量率降到7%,台電可能就要開始分區限電。

台灣是否應該依賴核能之爭,近年引發數波抗議。日本2011年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廠發生災難後,反核示威更增勢力,因為台灣和日本一樣位處太平洋斷層線「火環帶」上,地震頻仍,引發對核電廠安全性的疑慮。

華爾街日報說,日本在福島災變後關閉所有核電廠反應爐,但零核電的發電成本高昂,2013年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創新高,加上其他因素,使得日本去年出現罕見貿易逆差。

台灣所有能源需求幾乎全靠進口,2013年所生產電力有31.1%來自天然氣發電,38.4%來自燃煤火力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