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法

聰明媽媽才知道的嘮叨的技巧(六)

害羞、活潑?個性不同時,該怎麼說?(上)

作者: 崔英民, 朴美珍, 歐靜文

譯者:張琪惠

和孩子們相處之後,就會發現每個孩子的性格都很不一樣。無數的孩子當中,找不到個性一模一樣的孩子,因此,教育孩子真的非常困難。

即使使用同樣的嘮叨方式,有些孩子不以為意,卻也可能造成某些孩子心靈的創傷;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被稱讚,卻也有人會因為稱讚而受傷。

因此本篇中,將根據孩子的個性,提供父母適當的說話方法;我將孩子們的性格,簡單分為「外向」與「內向」兩種,分別做說明。當然,實際接觸孩子後,就會發現我們無法單純用外向和內向來區分孩子的性格,多數孩子都是兩種傾向的混合體,只是某一種個性會有較強烈的表現。只要熟悉以下的基本應對方法,再配合孩子的特性,就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外向型孩子 多表達你的關心,讓孩子說出內心話

民浩今年讀國小三年級,剛從學校回來的他,蹦蹦跳跳的進了家門。一進家門後,就把鞋子隨便一丟,其中一隻鞋子撞到大門、掉在地上,另一隻則翻過來、掉在鞋櫃旁。民浩把書包丟在鞋櫃旁邊,就開始吵吵鬧鬧,接著又打開冰箱,拿出牛奶咕嚕嚕的大口喝起來。

媽媽聽見吵鬧的聲音,就從房間走出來,看到鞋子和書包到處亂丟的樣子,就開始嘮叨:「哎呀!你到底是像誰?居然這麼不聽話!到底要說幾次才會聽懂?書包這樣亂丟,如果又像上次一樣把鉛筆弄斷該怎麼辦?書包要小心放好,為什麼要我說這麼多次……。」

民浩脫掉鞋子、一放下書包,就聽見媽媽嘮叨,喝完牛奶之後,民浩用力「啪」一聲打媽媽的背,一溜煙的跑掉。

「我知道了,我要去練跆拳道了。」民浩聽見媽媽嘮叨,還是笑著說「知道了」,甚至還擁抱媽媽,對朋友說「我老媽嘮叨起來就沒完沒了」。民浩自己在不知不覺當中,用這種方式來消除不滿,因為民浩是典型的「外向型孩子」。

外向型的孩子,不會長期把父母的嘮叨放在心裡,聽見父母嘮叨時,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不滿。前述例子中,民浩表達「知道了」,實際上就是「媽媽,可不可以不要再嘮叨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外向的孩子當中,也有和民浩不一樣,會直接對嘮叨表達不滿的情況,也就是在父母嘮叨的當下立即反抗:「哎呀!我不想聽你說這些。」

假如孩子在父母面前這樣說,就會惹父母生氣;孩子沒禮貌的頂嘴,有損父母的威嚴,也會傷害自尊心。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情緒化的回應孩子,對於外向的孩子來說,將會是致命的傷害。

此時父母絕對不能生氣,外向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勉強忍耐會產生問題,只有痛快表達,才不會壓抑孩子的情緒。

這是因為他們的個性藏不住話,父母親生氣時,孩子之所以無法按照自己的個性行動,是因為他們了解父母比自己強大,如果不乖乖閉上嘴就會挨罵,因此才選擇沉默不語。因此,為了讓外向的孩子說出心中的話,一定要多多關心他們。

回應孩子,幫助他把「內心話」說出來

當孩子反抗時,請先冷靜下來,然後對孩子說:「知道了,我不會再嘮叨了,可是你下次也不能再這樣做。」

此時,假如孩子說「你每天都很愛嘮叨,只要看到媽媽,就快煩死了」這類不敬的話,就要立刻正確表達父母的想法。

「媽媽想要和你一起解決問題,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反抗,媽媽會很心痛。」請用這種方式結尾,父母絕對不能被孩子玩弄在股掌之間。

上述的例子中,當民浩用開玩笑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想法,父母也要愉快的接受,千萬不可以翻臉、生氣。

「哎呀!這傢伙的個性還不賴嘛!好吧!媽媽不再嘮叨了。」、「知道了!我不嘮叨了,可是下次不能就這樣算了。」父母最好能用這種方式結尾。

阻止外向的孩子表達內心的想法時,很容易造成問題,因此,父母要盡量幫助孩子,讓他們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 ─摘自:《聰明媽媽才知道的「嘮叨的技巧」》采實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