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法國思想氣氛多濃 聽廣播便知

【大紀元2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特稿)法國文化廣播電台有如有聲的百科全書,節目內容涵蓋文學、思想、藝術表演、歷史、科學等。不過,這個接受政府補助的電台,其曲高和寡的性質也受到質疑。

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在2013年底迎來50週年慶,法國總統歐蘭德對這個專業電台在文化傳播和開拓民眾知識上的貢獻讚譽有加。

自1963創立以來,法國文化廣播電台在法國廣播界一直占有極特殊的地位,它有如1本有聲的百科全書,收聽率和影響力不斷成長,成為法國廣播電台中最重要的象徵性景觀之一。

在地方市政府工作的克里斯汀是在高中時候經哲學老師介紹,開始聽這個「有很多哲學節目的電台」,而1970年代電台瀰漫著左派知識分子的思想。

他雖不喜歡意識形態的批判,卻還是繼續聽這個電台,因為有他最喜歡的歷史節目,「沒有1個電台會像文化台有考古學或人類學的介紹」。

這也是法國文化電台的創建初衷,將綜合性的法國聯合電台(France Inter)中叫好不叫座的節目區隔出來;「知識話語的廣播」最初設計為1個以創作知識和訊息為中心概念的電台,從15萬名聽眾的民調中選擇了名稱。

50年來的節目,除了廣義的藝術文化,也包括了醫學、建築、地緣政治、科學、宗教辯論等。

Anne-Cecile是在懷孕時開始專心聽這個電台,「只要經常用心聽,就很容易為它的內容吸引並感到欣喜」。

念理工科系的她,欣賞早晨既嚴肅又輕鬆的針貶時事和辯論的新聞節目,以及歷史哲學的思考、長時段的訪談和紀錄等;節目的創意、知識和資訊開啟了她「渴望探索文化的心靈」。

確實,文化電台的節目琳瑯滿目,今年的節目分為訊息、文學、思想、藝術表演、歷史、科學、廣播創作和地方8大類,例如,訊息類47個節目中又分經濟、司法、法國政治和國際關係,思想類29個節目中細分思辨、哲學和社會學,歷史類則包括了藝術史、法國史、思想史和科學史,科學類則有天文、生物、數學和物理。

現在負責電台紀錄片節目的製作人歐梅利亞儂寇(Irene Omelianenko)就指出,在這個獨特的空間裡,大家都認真在形式和內容上工作,花時間來想1個主題,並花許多小時來剖析。慢工出細活也可從不計較成本看出,他們可以為了1個主題,在日本待上3個星期;也可以因為1個假線索到外地兩三天,冒著錯誤的風險,同時也發現一些罕見的事務。

文化廣播電台節目為避免太過一致性或是只有一種聲音,而由政府不同的部會資助。不過,在私人電台的激烈競爭中,這個電台曲高和寡的性質開始受到質疑。

媒體社會學家葛雷瓦黑克(Herve Glevarec)就曾針對收聽文化電台的人做過研究,主要是高齡、高級幹部或退休者,獨立生活、高文憑和家裡沒有電視。

精英主義的文化電台成為眾矢之的,政治人物都後悔這個電台的高成本和低收聽率,前總統季斯卡(任期為1974年到1981年)曾想要關台、前總統席哈克(任期為1995年到2007年)則希望文化電台與教育部合作轉型成教育電台。

在1984年到1997年間擔任台長的波澤克斯(Jean-Marie Borzeix),就記得文化電台的不合時宜。

當他到任時,上午沒有新聞,但有歷史、詩歌,午夜時分播出馬賽曲,然後以電視的方式播出中斷信號,直到早上7時或8時。

他指出,這樣的電台絕對會受到自由電台的威脅,但是工作人員處在危機中而不自覺,也不在乎被其他電台強大電波蓋台,每個人在精神層面都達到最大的滿足感,無視現實的存在。

1997年至1999年任台長,傑立內(Patrice Gelinet)試圖要改革製作方式,想使節目更大眾化,避免晦澀難懂的話。艾德勒(Laure Adler)接替他的任務,做法又更加激進,擴展新聞節目、創建直播節目。

改革不是沒有爭議,他被指責推廣法國文化電台成為一般性的電台,一些人主張,沒有綜合頻道的空間了,培養小眾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從而避免競爭。

也有人認為,節目是要分享、提供知識的入門,不僅應有更廣泛的聽眾,而且還希望是年輕人,畢竟政治和藝術教育不應該在50歲才開始。

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電台網站誕生,聽眾可以一再聆聽廣播節目。表面上這純粹只是技術,卻開始了一場革命,長期被視為古文明和精英主義的電台,卻因為新科技而得以存活。突然,聽眾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聽文化電台的節目,原先在全國廣播電台第17位的排名,居然一躍成為法國第三大廣播電台。

藉著網路成功的向大眾開放,文化電台現在吸引了近百萬的聽眾,並確保其不背叛自己的主調,為使文化電台不停留在給知識分子或布波族聽的印象,電台選擇了一個新口號:「法國文化台,是為你的。」文化廣播電台在走過半個世紀後,終於體認到了收聽率就是影響力。(詳細報導內容請見「全球中央」雜誌2014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