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惜福

《兩位感恩節紳士》為何百年不衰

享有盛名的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O.Henry 1862~1910年),創作有300多篇短篇小說,《兩位感恩節紳士》是其中的一篇經典。

故事講述的是一名窮漢與一名老紳士之間的故事。二人有個約定——每年感恩節,窮漢坐在聯邦廣場噴水池對面,人行道旁邊東入口右面的第三條長凳上等著老紳士到來,然後老紳士帶他去飯店飽餐一頓。紳士從中找到了施捨行善的樂趣,那窮漢感恩紳士的善行。

這個約定信守了九年。第十年的感恩節,窮人照慣例去赴約,可半路上,他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請進了門。原來房東老太太,也有一個老規矩:在感恩節正午,將第一個飢餓的路人請進門招待午飯。那窮漢禁不住美食的誘惑,便大飽口福。當他出門後,想起了和紳士的約定,於是他照舊坐在了第三條長凳上等著。紳士如約而至,帶他去吃飯。在餐桌前,窮漢已經飽得嚥不下一口,但他裝作飢餓難奈地狼吞虎嚥,直到把所有的菜餚吃得精光。

故事的結局:倆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暈了過去,被送進了醫院。窮人是因為吃得太多被撐壞了。而老紳士,其實已落魄潦倒,因為之前三天沒吃飯,身體脫虛而倒在路上。

有人說,讀這篇文章就好像是在嚼一顆橄欖,不知道是苦澀中帶出甜味,還是甜味中滲出苦澀。出人意料的結局,讓人思索良久。老紳士沒錢可以不去赴約,但是他更看重自己的承諾,寧可餓死也不願意食言。他雖然窮困潦倒,但不失紳士應該具有的人格品德。窮漢完全可以說自己已經吃飽了,但為了不讓對方傷心,成全老紳士的美意,他寧可撐破肚皮也把飯菜吞了下去。其實,他也同樣在信守承諾,本該空著肚子,誠心誠意受邀赴宴,但他違約了。怎麼辦?老紳士向他施捨恩惠九年,他無以報答,當然不能傷害恩人,只有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歐.亨利筆下的兩個卑微「小人物」,在感恩節裡演繹的這個故事膾炙人口、感人至深。施捨行善、助人為樂、誠實守信、以德報恩的善良美德閃爍著人性光輝。兩個「小人物」因此被歐.亨利譽為兩位感恩節的「紳士」。每年的感恩節,都會想起兩位紳士的感恩故事,何時娓娓道來,都會令人溫馨。

感恩節是北美特有的節日,全世界正經過的只有美國和加拿大,還不在同一天。同根文化的歐洲就沒有感恩節,不放假,甚至買不到火雞。而全世界的人都對北美的感恩節感興趣,從媒體到個人,津津樂道,樂此不疲。甚麼原因?是因為感恩節所承載的「感恩」理念為世人所推崇,這是人類的高尚情操,傳統美德,普世價值,善良本性。

感恩節對中國人來說更是「舶來品」,但是中國不乏「感恩」的文化傳統,而且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關的成語典故:以德報恩、感恩戴德、吃水不忘挖井人、點水之恩湧泉相報等等。反義詞也不少:忘恩負義、以怨報恩、恩將仇報、數典忘祖等等。每一個成語典故都在史書上有記載,並帶出很多歷史名人和好看的經典故事,流芳百世。

現如今,大陸中國的「感恩」故事越來越少,恩將仇報的案例越來越多。好心人被誣陷,倒地的人無人扶。2006年南京市民彭宇好心攙扶一老太太,卻被對方以撞人為名告上法庭,被法院一審冤判賠償徐老太4萬。今年10月,再度聽到南京兩起老人摔倒後「訛人說」。「扶不扶?」討論了8年,沒有結果。民眾看透了,「扶起倒地者易,扶起社會良心難。」想找回中國人的良心,需要找回「感恩」這樣的傳統道德觀,解體禍國殃民的黨文化,才能重建中國五千年的神傳文化,才能重建人與神的聯繫,人與人的和睦。國泰民安,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今年重溫《兩位感恩節紳士》感慨萬千,也由此顯出此文百年不衰的魅力。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