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聞

雨傘廣場自修室重現溫情

【大紀元2014年10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文君、林怡香港報導)香港的「雨傘運動」持續至今已近20 日,市民集會的三個地點:金鐘、旺角、銅鑼灣可謂各有特色。電視畫面中看到的金鐘清場場面雖然緊張,而來到金鐘夏愨道,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在這裏,每一日,都會有新的元素增添入來;每一日,亦都多一份政治之外的溫情出來。有人說,那樣互助自愛,就好像當年獅子山下精神重現。

金鐘夏愨道自修室。(唐詩韻/大紀元)

相隔一個禮拜之久,昨日記者再次走訪金鐘,卻發現多了很多之前沒見過的元素:急救站、綠色種植區、洗澡房等等,其中,最令人關注和印象深刻的是橋底下不知何時開始的「自修室」。

運動讓人看到團結和希望

美國波士頓讀書返來的Christie在自修室義教英文。(蔡雯雯/大紀元)

Christie 暑假剛從美國波士頓讀完工商管理返港,本應找工作,卻遇上雨傘運動。電視畫面上看到的場景令她無法安坐家中,走出來加入金鐘集會的隊伍當中。9 月28 日警方釋放催淚彈時,雖隔開了一段距離,她仍深深品嚐了吸入濃煙的滋味。

驚訝和怒火,令她堅守在那裏至今。而不知何時起成立的自修室,又令她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見到有招請「義教」的招牌,她便走來義教英文。她說應徵義教的人已排滿50 幾個了,有教師、大學生、亦有金融界或者法律界人士。而來讀書的人亦是白天大學生多,夜晚6:00 -12:00 中學生多。中學生基本是高中生多,或者他們已經有了獨立的思想了。

家住中環半山,父母都有一定的地位和經濟實力,為何選擇「流落」街頭,有無感到辛苦想放棄?她說:「我今天不走出來,我怕將來沒機會走出來,我怕將來後悔,對自己無法交代。」她說,很多金融界、法律界、教育界白天需要上班的人都來義教,我無需上班,又有家人養,有甚麼辛苦的呢?!

她說,在這裏,最大的不同是,所有來這裏義教的老師都非常認真,「在他們身上,在雨傘廣場,我看到了香港人的團結和久違的獅子山下的精神,大家守望相助,好像一家人。」

她說,在金鐘中環附近上班的OL都來探望他們,並拿來食物等各種物品。特別是一位中環上班的女士,一天早中晚來三次,並常常帶來各種食品。他們令她獲得感動,亦獲得相互勉勵支持下去的動力。

不想家人知但想表達心聲

港大一年級趙同學,從運動開始就出來參加集會至今,家人卻不知。

她說,家人不理解,亦不想和家人辯解,那樣大家也不開心。但她說,堅持下來,「是為了表達一個爭取無篩選的普選行政長官的訴求」。不出來,怕失去表達自己心聲的機會,若和家人說明,怕會和家人爭吵甚至決裂,於是,很多人寧願不講,而靜靜走出來。

由古人讀書的智慧想到的

從英國讀書回港從事IT 工作的Pete,從旺角過來金鐘,已經走出來十幾日的時間了,家中人並不知道他出來,亦不會支持。他寧願不去觸碰這件事,30 出頭,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Pete 並不是固執己見的人,他喜歡聽雙方面的聲音,支持佔中與反對佔中的聲音他都聽過了,然後就選擇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開始加入佔中的集會行列。

開始只是靜坐,直到上個禮拜見有自修室。由第一張書檯開始,朋友就發了圖片給他,直到多了幾張書檯,令他腦中浮現出古人讀書的種種畫面:鑿壁透光,用螢火蟲做照明燈等等⋯⋯看見學生用手機充電器插入USB 的LED 檯燈夜晚讀書,令他想起來自己讀書時,需要上網查資料,於是,他買了好多材料,在金鐘自修室安裝了免費WIFI 供學生使用。

Pete 說,24 小時運作的自修室,的確有很多服務需要做,學生讀書時如果充電器電量不夠而不著燈,他要及時幫手換,如果打風落雨,他要保證收回充電的設施,以免有危險。

他的收入是按工作量而算,因此,也有影響收入,他說自己的經濟能力有限,能做多少便做多少。

被問到為何犧牲這麼多?他說:「我讀書時,在冷氣房有軟凳坐,都不好好讀書,而今天看見學生們在這麼坎坷的環境下,還那麼認真讀書,我感到好慚愧!他們出來爭取的民主自由,我將來都有受益,我怎麼能眼見比我小的孩子去為我爭取?而不是我為他們做些甚麼!要我坐享其成?!」他說,無論如何自己要做點甚麼。於是,這個24 小時運作的自修室,他大多選在後半夜凌晨時分,很多讀書上班的人需要休息的時間來服務大家。

認識歷史年青人有使命

中六蘇同學就讀英皇書院,下課後他會到金鐘聲援學生,他大約下午四點到雨傘廣場的自修室溫書,他認為學生的自由度較大,相信整個運動要靠學生去支撐,「希望這行動可以爭取到真正的普選,無篩選提名的真普選。」他說自己就讀的學校有響應罷課,他計劃繼續參與學民發起的第三輪罷課行動。

他說家人很支持他有時也來探望他,「家人覺得讀書仍有機會,但未來的如果錯過就不能回頭。」他表示參加活動不會耽誤學業,因為都是下課或是放假的時候來。他認識歷史上的運動都是由學生發起的,自己有這個使命,因為中共犯下嚴重的錯誤,特別是它統治的前30 年。

「自修室」由無私演變出來

讀建築設計系碩士的鄧同學和市民陳先生等一起為學生設計釘做了一張舒適的長椅。(蔡雯雯/大紀元)

自修室來自幾個大學生砌出的第一張書桌開始,他們用完後,一個中六的男生接著用,不到48 小時,一張書桌就演變成多張書桌,就這樣,自修室越變越大,學生亦越來越多。

一眼望去,都極像課室。看到學生們三五成群地讀書,令大人有一種寧靜安祥,心中充滿希望和滿足的感覺。就在記者訪問的同時,另一邊卻傳來乒乒乓乓的聲音,只見幾個老人和一個年輕人在釘檯凳。記者走過去,一位陳先生的人指著裏面讀書的學生驕傲的說:「他們是未來的主人翁,我們做出來是給他們的!」記者問另一位老先生,是否裏面的檯凳都是他釘出來的,他說不是,今天偶然遇到有人在砌檯凳而幫手,不過,他每天都會來廣場看望這裏的孩子們,一天不看都放下不啊。

參與釘凳的年輕人是正在攻讀建築設計碩士,他自己設計出一張凳並親自動手做了出來。他說,之前的檯凳與他無關,而是感覺這個馬路中間的自修室非常特別,可以罷課不罷學,同時起到多功能的作用,所以想用自己的專業做點事。

在場記者所見,大家無私地自發地去做很多事,每天衛生和環境的維護,同學們自行清理垃圾,而令大家所處的環境更乾淨更舒適美好!這場運動改變了很多人,令很多人心中充滿了愛與關懷。

責任編輯: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