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孩子不聽話?專家談認識自我教育後代

【大紀元2013年09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親子關係不順暢一直是華裔父母不解的心結。許多人離開熟悉國土,放下優越、穩定的生活,來到新的環境,一切從零開始。所有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環境,健康成長。然而,事與願為,他們不但沒有如父母期待的那樣出色成長,甚至叛逆,與父母期望相反;嚴重的表現對父母厭煩,與父母疏遠;親子關係受到嚴重影響。不僅孩子痛苦,家長們更是煩惱不已。

  

安省註冊婚姻家庭治療師黃達瑩認為:「無論親子關係怎樣破裂都是有希望的,親情關係都可重建。但首先是從家長開始,家長要學習、了解,認識是自己過去的經歷影響了跟孩子的互動關係。對自己情感經歷認識越透切,就越能暢順的與孩子溝通,增強他們認識自我的能力,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要想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家長千辛萬苦付出 孩子不領情

簡妮出生於60年代的大陸。當時由於父母工作忙,沒有辦法照顧她,把她交給外婆照看,直到6歲才回到父母家。由於她母親屬於粗心的人,加上父母都有重男輕女的意識,對她疏於照顧,使她在幼小的年齡感受到歧視和冷漠,心靈倍受傷害。

  

成年以後,簡妮做了媽媽。她從心靈深處發誓要做一個與自己母親完全不一樣的人。因此對孩子特別緊張,處處精心照顧,時時刻刻擔心女兒是否受到傷害,凡事有求必應。別的孩子有的,她也一定要滿足孩子。送孩子學鋼琴、跳舞、游泳、進各種補習班,勞心勞力,可以說是費盡心血。

  

簡妮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付出,孩子能按自己預想的目標健康快樂的成長。然而,孩子12歲以後開始叛逆,媽媽越是不喜歡甚麼,她就一定會做甚麼。簡妮越是對孩子緊張,孩子越不聽話。每當此時,簡妮就會發脾氣。越是這樣,孩子越反感。

  

移民以後,為了支撐家庭經濟開支,簡妮不得不忙於掙錢,整天早出晚歸。這樣一來,更沒有時間管孩子。孩子更加不服管教,甚至逃課。

  

簡妮認為自己傾注了全部精力照顧女兒,無論是物質上、時間和精力上都做到了極致,可最後落得費力不討好。孩子的表現讓簡妮傷心不已。「我這麼千辛萬苦的付出,為甚麼孩子就不理解?一點也不領情?」 以致簡妮倍感挫折、失望,身心疲憊,痛苦不堪。

  

認識自我 重建親密關係

黃達瑩表示,科學發現,父母童年的經歷會對教育子女產生深遠的影響。情緒和依附關係會主導行為。他認為,如果不能正確的認識和面對幼年時代經歷,就會影響到孩子對我們的依附;將自己過去不健康的行為或心理模式傳給孩子。

  

他說, 無論現在的親情關係怎麼糟糕都是有希望的,家長都不要放棄。可以通過學習改變自我,重建親情關係。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能更深入了解自己,並將自己的情感經歷和對世界的看法融合進與孩子的交流中。

  

黃達瑩醫生表示,「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了解我們的經歷,我們的情感和認知,認識以前的經歷如何影響現在。把自己從過去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他們成長所需要的穩定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有需要時,回應孩子的不是基於自己的情緒:創傷、恐懼、焦慮,而是基於孩子心裏的需求。因為細心、互惠的交流方式能夠帶給孩子安全感;這種相互信任、安全的關係幫助孩子在未來的很多領域有所建樹。」

  

黃達瑩說, 幫助孩子消除煩惱,讓孩子在陽光下快樂成長,是每個真正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所必須履行的天職。有了父母們積極的鼓勵、有效的幫助、巧妙的排解,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將擁有更加幸福、更加快樂的生活。

  

目前正在多倫多北約克福恩堂舉辦全球華人社區首講「EQ步步升親子關係成長系列課程」的黃達瑩醫生是安省註冊婚姻家庭治療師、檢定監督情緒取向治療追求卓越國際中心註冊治療師、監督及培訓師。這項課程為有志於學習激發孩子腦部潛能、改善親子關係的人士,包括家長、教師、教練、輔導員、家庭治療師、社工、教牧同工、醫生等給予幫助,指點迷津。◇

========================

父母過去的經歷影響對孩子的教育

黃達瑩表示,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異,但是無論文化背景如何,人們心靈的需求、依附關係是一樣的,它超越文化;所不同的只是滿足需求的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

  

黃達瑩說,華裔家長最大特點是,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過去可能影響到現在的親子關係。他們過多關注孩子目前的表面行為,希望尋求一套現成的技能去改善親子關係。他們流於一個「行為」的層面。但是問題的實質並不是行為上的,而是更深層的問題。

  

黃達瑩談到,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憂傷,自己的恐懼,才導致孩子有今天如此的行為狀況。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如何看待童年經歷,能夠很好的預測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越能深入了解自己,就越能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華裔家長普遍喜歡控制孩子。黃達瑩認為,這也是他們以前的經歷造成。當他們覺得有無助、失望、不滿、恐懼等這些非常厲害的情緒表現時,處理方法之一就是控制孩子。

  

「為甚麼有時候家長會情緒失控?做為家長,理論上都知道應該以理性的姿態對待孩子。但是一旦情緒挑起來時,就無法控制。其實就是自身的依附關係和情緒上的問題。」◇

========================

移民要學會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黃達瑩表示:「建立關係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親密關係,一個是控制關係,這兩個關係是對立的。家長需要明白,兩者只選其一,不可同時擁有。家長都需要和孩子有一個親密關係,依附關係。另一個是控制關係,家長要控制孩子,就必須犧牲親密關係。」

  

黃達瑩說,華人家長的特點是兩者都要,他們既要控制孩子,又要親密關係。這是行不通的。 由於受傳統習俗的影響,華裔家長講究權威,孩子在家庭裡是沒有權的,必須無條件服從。「你要強行要求孩子聽你的,那麼就會犧牲親密關係。但是家長的內心都需要親密關係。」

  

「越是親密的關係,越是容易情緒激動,越是容易控制孩子。如果家長想控制孩子,孩子永遠都不可能信任你,那永遠都不可能有親密關係。越是控制孩子,就越會失去孩子。因為只有物件可以控制,人是不可以控制的。孩子需要被欣賞和被珍惜,而 不是被管理。」

  

黃達瑩強調,所以家長一定要想清楚,在親子關係中,你的目的是甚麼?如果你要親密關係,就必須放棄控制,學會如何建立親密關係。那就會享受親密關係,孩子也會信任家長,有甚麼事都會跟家長說,特別是一些心理上的需求,情緒上的需求;同時,家長也會敏銳的回應孩子的需求。

  

黃達瑩談到,控制孩子在移民家庭表現的更明顯。這些移民以前在原居住國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生活方式也固定,他們有安全感,所以他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社會,也有更多的時間來跟孩子相處,培養孩子。可是移民以後,這一切都沒有了,他們要為很多事情操心,要為自己的很多事情忙,要為很多事情煩;因此很容易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可是孩子也需要父母的了解和支持,他們同樣有適應新環境的不易。孩子的成長必然伴隨著煩惱。學習的壓力、交往的挫折、不良環境的影響,乃至青春的發育,都會讓今天的孩子們產生困惑、緊張、焦慮、憂鬱和壓抑。」

  

黃達瑩說,我們往往重視生活中的問題,而忽視了可有的享受和學習;我們忙於為孩子做很多事情,卻忘記了與他們在一起是多麼重要。

  

「當他們經過辛苦打拼,終於獲得穩定生活時,已經失去了跟孩子的依附關係,一切都太遲了,此時孩子也不再聽父母的了。『我需要你時,你不在;現在你需要我了,我也不在。』親情關係已經破裂了。」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