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專家指導 助孩子適應小一生活

【大紀元2013年09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新學年開始,許多寶寶從幼稚園升入小學一年級,不少年輕家長對於如何讓孩子適應新環境、新作息時間等問題表示憂慮。專家提醒家長培養兒童獨立個性、正確學習態度,以及建立良好社交圈子,比執著分數更重要。

孩子從幼稚園到小一是一個大的轉折點,它代表孩子由幼兒蛻變成兒童。台灣信誼基金會針對教養問題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入學適應」名列「十大教養問題」之一,可見孩子上小學的適應問題值得關切。

制定作息時間 建立新「規矩」

從幼稚園到小學,變化之一就是「規律」成為生活中的必須遵守的守則。首先,訂出每晚上床時間,引導孩子思考放學後到上床睡覺前,有哪些該完成的事項,如何安排才能做最有效的運用。作息時間表訂定後,試著做做看,不斷實驗修正。直到孩子接受且慢慢適應。

另外,升入小一後,孩子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幼兒園階段孩子的活動以遊戲為主,孩子每天大部份時間,在教師帶領下做手工、畫圖畫、唱歌、講故事等孩子們比較自由。但進入小學,則以老師講解為主,孩子每天要「正襟危坐」,安靜聽老師講課。

開學短短一週,李慧琴的兒子就被老師投訴說他仍像幼兒園一樣「隨心所欲」,上課亂插話、坐不住,影響其他小朋友上課。聽了老師的話,周媽媽立即訓斥兒子並規定他:「不許亂動,不許亂說話,不許……」孩子開始出現抗拒上學的現象。

據新浪網報導,打虎山路一小錦西校區一年級年級組長沈芝瑾老師提醒家長,孩子剛進入新環境,一時難以適應,心急的家長往往責怪孩子,反而加重其思想負擔,無形中拖長了孩子的適應期。她建議,在幫助孩子適應小學要求時,做規矩 「宜軟不宜硬」:「尤其注意不能用老師嚇唬孩子,打擊孩子上學的積極性。 」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專家研究發現,5-7歲的孩子能聚精會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時間為15分鐘左右;7-10歲約20分鐘;10-12歲約25分鐘;12歲以上是30分鐘左右。所以家長要掌握孩子的注意力特點,科學合理安排時間。

培養自理能力 有助融入學習

為了讓孩子多些時間學習或休息,許多家長會幫孩子整理書包,穿衣服、甚至餵飯等,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干。造成很多孩子在學校無法自理。

孟浩偉平時上廁所都是媽媽幫忙擦屁股,在學校,一次大便後,因不知道怎麼擦屁股而提著褲子找老師幫忙,引起同學們的嘲笑,很長時間他都不敢在學校上廁所。

「其實,培養孩子自主的能力和習慣,比多做幾道題目更重要。 」沈芝瑾老師建議,在生活方面,家長要訓練孩子自理,例如拉拉鏈、扣釦子、綁鞋帶等基本能力,還要教孩子整理書包,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並且學習在三十分鐘之內用完餐,養成餐後潔牙的習慣。

父母應該開始放手,把責任交給孩子,讓孩子試著做家事,例如:掃地、洗抹布、擦桌椅等,從中學習做事能力,有助於快速融入學校生活。

大手牽小手 協助孩子「轉型」

父母的陪伴協助,是孩子能否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的重要關鍵。

幼兒園升入小學後,孩子一下子要面對全新的校園環境、新老師、新同學,難免會有陌生感。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利用課間休息、體育課等時間互動,多與周圍小朋友交流,孩子熟悉了同學、老師,自然會對新環境產生認同感。

晴報專訊網報導,王文穗育有一名讀小二的兒子李青朗,她曾任小學教師和教科書編輯,現為全職媽媽,去年兒子入小一,也曾面臨困難,她說,「千萬不要以為小一可以輕鬆點,家長更需要由初小階段培養正確學習態度,令他們有自我控制的觀念,這將影響高小,甚至中學,其學習動機、能力等……」

王文穗坦言不大看重分數,特別是初小學生,分數的意義,遠不及他明白努力的過程更重要。

王文穗的兒子青朗在小一時曾被選為班長,初次面對崗位不同,與同學產生矛盾,覺得不開心。王文穗覺得小孩子初次學習處理人際關係,不單是同學,還有與老師的關係,會覺困擾;與考試成績相比,友情更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這些都要靠家長時刻關注。 「可以多與孩子談天,瞭解他的校園生活。家長可主動認識孩子班內的同學名字,瞭解子女的交友狀況。孩子有無說過不想上學?是否常常提及好朋友名字?」

「上小學」是喜悅又充滿希望的事,孩子的第一次學習之旅,需要家長的陪伴與支持;多些耐心與等待,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調適,孩子才能快樂的學習、成長。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