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報國勇進,勿忘教訓!

——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選一)
font print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于學謙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台。
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陳子昂在政治上的苦悶,在詩中有時用美人遲暮之感,以表現出來;有時卻用激憤慷慨之音,表現出來。這首詩是他的自述,他以激憤之情,表達了他對時政的不滿。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陳子昂出身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陳元敬,舉明經,調文林郎。他父親虔誠信道,「餑地骨、煉雲膏,四十餘年。」(盧藏用《陳氏別傳》)。他本人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他記述自己:少有報國之志,從四川一個邊遠的地方,從草野之中,拔劍而起,志在報國。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台。」他曾兩次從軍,一次隨喬知之西征,直至丁零塞;一次隨武攸宜北征契丹,到過單于台。

「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登上高山,縱目遠望千里,使我產生了悠悠懷古之思 ,浩浩衛國之情。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誰說沒有忘記以前發生的禍亂?那些創巨痛深的往事,在不少人那裏,已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在心;那些不可忘懷的教訓,似乎己被歷史的車輪,輾成塵埃,被棄置不顧了。詩末兩句,飽含了對國事的無窮憂慮,他認為歷史的教訓,是不能忘記的!

陳子昂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的影響較深,唐皎然在《詩論》中,評價他的《感遇》詩,說:「子昂《感遇》,其源出於阮公《詠懷》,他的一些邊塞詩,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他的寫時事之作,直面現實,針砭時弊,慷慨蒼勁。他的詩,沒有半點齊梁浮艷的氣息,在詩歌革新上,是最有貢獻的人。

【附言】
人不能糊塗一生,要時刻吸取教訓,更新、奮進。忘記過去,就等於棄置和背叛過去的經驗教訓,而毫無長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都應該「悟已往、而知來」。中共偏要人民忘掉六四、忘掉大躍進、忘掉文化大革命……總之,忘掉他們所犯下的一切罪惡,以便他們繼續危害和奴役人民。大家一定要警惕!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紀元1127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秋的一天,南宋京城一片悲悽淒慘,人民嚶嚶飲泣,「識與不識,皆流涕」,哀悼剛剛被昏君奸臣斬首的抗金志士、愛國太學生陳東。
  • 杜荀鶴的這首詩,通過敘寫兩次經過胡城縣的所見所聞,揭露當時官吏作威作福、欺壓人民,反而得到升賞的不合理現實。
  • 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 若教解愛繁華事,凍煞黃金屋裡人!
  • 錦衣鮮華手擎鶻,閒行氣貌多輕忽。 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 「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此詩是白居易對自己前半生經歷的反思;那種徹悟後的淡泊名利,反躬自省的心態。人生的歷程,在學習和經歷中成長,通過讀聖賢書,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處世理念,以期做得更正更好。
  • 以暮春為題材的詩古來有很多人寫,如何切入是關鍵。楊花為什麼能獨得東風意呢?因為它身輕啊!它沒有那麼多執著和負擔,沒有那麼多牽掛;所以春風(東風)就能帶著它們飛呀飛,它們如雪花飛舞,向著晴空向著陽光飛行,再也不回來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所謂的「不如意」才是關鍵。杜甫通過觀賞春天的美景,與春光做了個約定;「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如果到哪裡都有美麗的春光陪伴,那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