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好兒子一點都不難(三)

減少粗心,先從生活的穩定做起(3)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彭菊仙

給孩子做些小差事,從小磨練細心度

容易行事馬虎的男孩,在生活中也特別需要經歷耐煩與細心的練習,而且這方面的習慣養成要愈小開始愈好。這一方面是因為孩子還沒定性、比較好塑造;另一方面也是他們這時候還很黏爸媽,心思單純而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

在小學中低年級之前,可以多帶領孩子做些需要細心度的工作,像是洗碗、擦桌子、將書報雜誌分類整理、綁鞋帶,甚至是縫鈕扣、衣服等,訓練孩子的巧手巧眼。

如果到了高年級之後才想磨練孩子對生活的細心與耐心,雖然不是不可能,只是孩子屆時恐怕已不再以父母馬首是瞻,不僅逐漸定性,也會把耳朵、心靈都關閉起來,要再調整習慣就很難了。

打造平穩的環境,減低學習干擾

要讓好動的男孩定下心來好好學習,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一個寧靜不受干擾的環境,沒有吵雜的玩鬧聲和電視聲,也沒有任何使他分心的物品、玩具、電腦或不相關的圖書。各類學用品、課本和紙張都有明確而易取的固定位置,而且不厭其煩地提醒他要物歸原處、隨手整理,以留下清爽整齊的桌面,讓自己心無旁騖。

訓練讀書心法,提升視知覺能力視知覺能力

較弱的孩子往往會看錯、漏看、跳讀,而發生意外的錯誤;當訊息的複雜度愈高,視知覺不勝負荷所導致的奇怪現象就愈多,所以要從小訓練他們的讀書心法: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對於語文,要鼓勵他們練習用手指著字,以適當的速度逐字朗讀;或者拿一把尺放在每行字的下緣,讓視覺焦點集中在同一行,以免其他行的字詞干擾視覺。

至於數學,往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所以從入學開始,絕對要鼓勵孩子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唸題目,而且一邊唸,還要一邊圈點容易錯看、漏看的細節。如果在低年級就養成這個好習慣,高年級遇上轉了兩、三道彎的複雜題目,就能少吃很多虧了!

我們家老二凱凱讀書考試很少讓我操心,他上課很專注,回家幾乎也不太複習,但還是能保持全班前幾名。不過也就是太有自信,他往往會栽在一些小問題上頭,像是單位不看、大題說明跳過、最後的問題沒有耐性讀完,以致於題目要求「從小排到大」,他卻想當然爾地「從大排到小」;明明是「對的打勾」,他卻匆匆忙忙地打「圈」……雖然最後考得也不錯,但為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差錯少拿了好些分數,連他自己也免不了幾聲嘆息!

針對這些小毛病,我們於是訂下了口訣,好讓凱凱能更精確、有效地掌握細微之處:
(1)一個字一個字點讀題目。
(2)關鍵細節請畫線。
(3)抄、瞄(每次抄完數字,立刻花一秒鐘瞄一次,檢查是否抄對了。)

寫作業、考試之前,把這些要點唸上幾遍,非常具有提醒作用。針對視覺落差所造成的粗心問題,媽媽不妨也和孩子一起設計簡潔有力的口訣,以達到自我警示的作用。

─ ─摘自:《教出好兒子一點都不難》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什麼男孩總是會心不在焉,漏看題目、抄錯數字?減少粗心,先從生活的穩定做起。小學男生的大腦,理解力勝於謹慎度、玩心重於耐性,面對密密麻麻的作業考題和生活細節,往往無法淡定以對。放慢生活步調、保持作息規律,不要過度給予學習的負擔,當他們感受到時間的餘裕和自處的能力,才會安心、專心把事做好。
  • 男孩的好奇心強,隨著自己的心向與興趣,對外在物理環境主動探索的欲望,要勝過被動接收知識與重複練習的意願,也就是師長解讀的「玩心太重」。因此,雖然主動的觀察興趣、加上對物理結構天生的敏銳度,使他們的理解力強過女孩,但男孩卻往往管不住自己的心念,無法專注於被動灌輸式的學習,更難耐於細節的操練。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