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婚姻

法航上中國「灰姑娘」的故事

巴黎飛往紐約的法航航班上,一位華人婦女提醒我繫好安全帶。扭頭循著那句綿綿的江浙口音,見過道那邊隔著兩個空座坐著一位中國中年婦女。見我道謝,她招手,又指指身邊的空座,意思是讓我坐過去。

湊到近處,發現她雖然眉清目秀,但是不年輕了,細碎的皺紋刻下了歲月的痕跡。果然,她今年六十出頭了,孫子都十多歲了,鄰座的那個法國人是她的丈夫。我探了下頭,「Hi!」了一聲,對方幽默地眨了眨眼。那法國人的法國式高鼻子和富於表情的眼神,讓我想到法國著名演員菲奈斯,電影《虎口脫險》的男主角,只是眼前這位身材更敦實些,派頭更紳士些。

送她一份中文報紙看,她搖搖頭說看不懂的,小時候在溫州老家只讀過半年書,不識幾個字。見我詫異,她娓娓道來自己的身世。

三十年前,她的中國丈夫患癌症死了,留下一雙兒女。她沒工作,沒經濟來源,娘家婆家都家境貧寒,幫不了她,政府也不管,得靠自己養活自己。她出去找活幹,沒人愛幹的活,她都幹過。她伸出手給我看,是一雙受過大累的粗手。那時候每天出門有句話支撐著她:「今天要掙出錢給我的孩子吃飽飯。」後來又增加了一句話:「要多掙點錢,讓我的孩子去讀書。」再後來,又添了一句話:「讓我的孩子長大成人。」

我問,沒想嫁人,幫著一起拉扯孩子?她說,提親說媒的不少,思前想後怕孩子受委屈,就咬牙又咬牙,沒走那一步。女兒從衛校畢業,兒子也有了自己的小生意,各自成家立業,真的長大成人了。

她隻身來法國投靠親戚,很快成婚,嫁給了現在的丈夫。當初來法國,是為相親有備而來,還是在打工賺錢時不期而遇到婚緣?她沒說。法國丈夫是親戚咖啡店裡的一位常客,他離婚多年,大她六歲,在一家飯店管事。是親戚給他們牽的紅線。她說自己是文盲,怎麼可能成婚?有人給她打氣:論中文,他大字不識,你比他強,還認識幾個。法文嘛,待久了,就會說了。她五十歲時做了外阜新娘。

結婚前雖然沒有浪漫的談情說愛,但是他對她說:「我愛你,你很善良,很溫柔,很勤勞,這對於我,就足夠了。」這是當時翻譯給她的話。我問:你愛他嗎?她說了幾遍「他人很好」,顯然不好意思說「愛」這個字,但是她泛紅的臉頰上寫著「愛」。說到婚後生活,她一臉的幸福,甚至眼圈泛紅。她生病時,他夜裡起來給她端水餵藥,像照看孩子一樣,這是她從未享受過的溫存。在過去的五十年裡,都是她在伺候、照顧別人。

她的中餐廚藝,把丈夫的胃口吊起來了,說沒想到「中餐勝過法國大餐」。她在丈夫眼裡,能幹、賢惠、漂亮。她忙碌了半生,突然做專職太太,閑在家裏,實在不習慣,不快活。閑居幾年後,丈夫同意她出去找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去做,只為開心。他下班早,她不忍心勞他過來接自己,但是他時常把車停在店外,坐在車裡等上一、二個鐘頭。

航班上送午餐時,我們各就各位。午餐後,見她躺在空位上,枕著丈夫的腿睡著了。他不時給她拉拉毯子,一動不動地坐在那,生怕驚擾了妻子的好夢。這恩愛的一幕,像度過了銀婚、金婚的一對相濡以沫的夫妻。

中國太太和法國先生,他們有著中西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生活方式、語言等等巨大差異,這都是中外通婚需要逾越的鴻溝。但是,他們之間的懸殊差異沒有成為障礙,喜結良緣的路平坦得不可思議,超常得又是一個例外。這樁完美的跨國婚姻,成功的秘訣在哪里?都說「千里姻緣一線牽」,那冥冥之中有定數的一定是「婚緣」,那法國老「王子」看中溫州「灰姑娘」的善良、溫柔、勤勞就是「一線牽」了。而這條線是世人傳統文化中以德擇伴的婚姻觀,是中西方傳統文化中共同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