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媽媽這樣教負責(五)

冷處理也是一種處理(下)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孫玉梅

可以冷處理,但不能傷害孩子

「想了想,其實我好像也對小強這麼做過。一天,我在做飯時,他說要出去玩一會兒,吃飯前回來。可是我等了半個小時,他卻沒回來。」

「你不急嗎?」

「急!這樣的事情不止發生一次了。但李平叫我試試冷處理,不訓斥,也不打罵,就是不理他,讓他自己意識到錯誤。我們快吃完飯時,小強回來了,我們都不理他,讓他自己去盛飯、吃飯。吃完飯,他馬上去洗碗。聽著他在廚房收拾,我心想小強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嗎?我好想聽他說『我錯了』,但李平勸我別急,一定要沉住氣。」

「結果呢?」

「他洗完碗,見我板著臉坐在客廳,就悄悄走過來說:『媽媽,我以後一定說話算話,再也不犯同樣的錯了。』於是我就告訴他撒謊、說話不算話,都不是好孩子。」

「呵呵,小強這孩子很聰明啊。」

「不是他聰明,是我們恰好運用了你說的冷處理。」
「你們做得很好! 如果孩子犯了錯,卻意識不到自己有錯,甚至總是犯同樣的錯誤時,要狠下心地冷落他,讓他學會冷靜思考。

既不能心疼孩子,也不能心急,要多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讓他自己分辨對與錯,這樣才有利於孩子自我反省,意識到錯誤,並改正錯誤。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一定要先冷靜對待,既不能衝動行事,也不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從而對孩子亂發脾氣,這樣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激動,破壞親子關係的和諧。

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或改正壞毛病時,父母一定要謹慎處理,例如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打架,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如果是孩子的錯,一定要冷靜以對,可以冷落他,但不可以中傷他,說些『你怎麼老是惹麻煩』、『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兒子』之類傷害他自尊心的話,甚至當眾對孩子高聲責罵。」

冷處理既不能心疼孩子,也不能心急,要多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讓他自己分辨對與錯,這樣才有利於孩子自我反省,意識到錯誤,並改正錯誤。

─ ─摘自:《日本媽媽這樣教負責》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父母認為,不應該開車載孩子上學,讓孩子被寵壞。必須讓他知道,現在要努力念書,將來要努力工作,才能有車開、有房子住。這樣,他才會用功!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狠下心來鍛鍊他。
  • 現在的華人父母,發現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會認為樹大自直,孩子大了自然就會改正那些小毛病;但孩子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父母就會對孩子大加讚賞。日本人一向認為,表揚和批評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尼考砰」就是一種獎懲結合的教育方法。
  • 愛孩子,批評兩次,表揚三次,教他五次,批評孩子時,語氣一定要溫和,最好是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再中肯地分析他的錯誤,並提出改正方法。這樣才有利於孩子逐步改掉不良習慣,強化優秀的特質。教他五次,就是要有耐心地一次次教育孩子,直到孩子學會做一件事或改掉一個壞毛病為止。
  • 日本父母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或改正壞毛病時,會特別謹慎處理,例如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打架,會冷靜以對,先弄清楚原因。反觀華人父母,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犯錯總是說出「你怎麼老是惹麻煩」、「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兒子」之類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