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組圖:獨具慧「眼」台灣地質瑰寶─文石特展

【大紀元2013年02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獨具慧「眼」─台灣文石特展即日起至24日止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展出超過一千件文石,這也是台灣首度規模最大的文石特展。策展人台博館典藏管理組研究員方建能說,目前全世界具有同心圓紋路─文石眼的文石,只有「澎湖文石」出產於澎湖群島,以及「三峽文石」是分布於台灣北部,因加工與交易多以新北市三峽區為中心而得名。

加工鑲眼的澎湖文石。(國立台灣博物館)

古籍中的澎湖文石

清乾隆元年通判周于仁撰寫的《澎湖志略.文石賦》中首次提到:「澎湖產文石,在外塹之麓,掘地劈石得之,經磨礱文出,其文與質不一。其色淡而不濃,淺而不艷」。

[[5]]

文石組成礦物之─霰石。(國立台灣博物館)

有關臺灣文石的科學研究報告,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日籍礦物學家岡本要八郎(Okamoto Yohachiro)(1876-1960)採集的文石標本,他於1909年在《地質學雜誌》發表的「澎湖島產之文石乃屬霰石(aragonite)」,文中說明文石產於澎湖島的玄武岩之多孔質部分的孔隙中,有不同的礦物種類先後沉澱結晶而成。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石礦物學研究文獻。

[[4]]

產於玄武岩氣孔中特有的管狀三峽文石。(國立台灣博物館)

三峽文石

方建能表示,三峽文石大致可分成黑色、黃色、綠色、白色及透明無色共5種色系;紋路型態方面可分為同心圓複合狀及樹枝狀。

顏色對比強烈的三峽文石。(國立台灣博物館)

文石的形成

台灣文石獨具的同心圓狀花紋也被稱之為「文石眼」,方建能說,因為文石大部分發現於多孔質的玄武岩中,而玄武岩中經常有氣孔分布,這些氣孔的形成原因多是原存於岩漿中的氣體,隨著岩漿由地下深處噴出地表形成熔岩流時,有些逐漸往上遷移到熔岩流的表面並散逸至空氣中,有些則被保留在熔岩中,等岩漿冷卻凝固後就形成富含氣孔的玄武岩。

顏色變化多端的三峽文石。(國立台灣博物館)

他說,玄武岩中的氣孔、斷層或裂隙的存在,提供了類似晶洞的環境,讓文石礦物可以在此空間中生長,晶洞中不同的化學成分、顏色與礦物種類交互生成不同的結晶,就形成漂亮同心圓狀「文石花紋的眼」。

文石的典藏

方建能說,文石的典藏方法,首先不要直接與皮膚接觸,以免身體流汗時,酸性的汗水侵蝕文石;而且不要與硬物接觸,以免被磨損而流下刮痕;也要避免在紫外線的強光下照射,以免顏色逐漸變黃變淡。

台博館首次同時展出澎湖與三峽文石,希望能帶領民眾認識與回顧文石的歷史風華,並且探索珍貴的文石礦物組成、地質環境與形成的奧秘。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