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美術 文藝復興盛期

米開朗基羅(6)儒略二世的雄心

作者:周怡秀
教宗儒略二世的陵墓最終樣貌。安置於今羅馬的聖伯多祿鎖鏈堂(San Pietro in Vincoli),以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雕像最為著稱。(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2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1505年2月,米開朗基羅因教宗儒略二世的召見(註一),放下了《卡西納戰役》和其它未完成的工作,前往羅馬為教宗設計陵墓。從此他的創作生涯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儒略二世的陵墓

惡名昭彰的教宗亞歷山大六世(註二)在1503年死後,由雄心勃勃的儒略二世繼任。他一心想要恢復「神在人間代理人」——教宗的榮耀,重新掌握教廷在意大利諸邦和歐洲各國中的領導權威。為此他進行擴張政策,甚至不惜帶兵親征,取得一連串軍事行動,並運用外交手段和各國結盟對抗敵對勢力(註三)。

儒略二世本身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愛好者,也是頗有眼光的鑒賞家;他將歷任教宗收集的大量古代雕刻傑作展示在聖城花園和中庭內,如著名的「麗景庭」(Cortile del Belvedere)(註四)中收藏了著名的《阿波羅像》和《勞孔群像》。在文化政策上,教宗希望以宏偉的建築和美術裝飾恢復羅馬帝國昔日的光榮,因此召聘各地的藝術人才,積極進行各項規模浩大的藝術工程。儒略二世在位的十年中,促成了許多文藝復興重量級巨作的誕生﹕包括委託布拉曼特興建的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基羅繪製的西斯汀禮拜堂的天頂壁畫《創世紀》、拉斐爾裝飾的教廷宮邸和房間壁畫《雅典學院》等。儒略二世因而成為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藝術贊助者和偉大藝術的催生者。此後羅馬逐漸取代佛羅倫斯,成為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中心。

著名雕塑《勞孔群像》。(shutterstock)

面對儒略二世這位資源雄厚的雇主,米開朗基羅自是充滿期待和興奮。教宗最初的構想是將巨大陵寢建立在未來新的聖彼得教堂內。他從米開朗基羅提供的陵墓設計圖中,決定了一個三層樓高,包含四十個真人尺寸雕像的方形紀念碑式陵墓,底層有門可以進出其中。陵墓最上方有兩個將在審判日領教宗升天的天使;中間層是先知和聖徒;底層獻給亡者,四面有連續的壁龕,間隔著頂著簷板的奴隸像柱;奴隸象徵教宗統轄內的省份,或藝術和科學的擬人化。

在儒略二世授權之下,米開朗基羅直奔克拉拉山區,親自挑選石材、監督開採、安排運輸,他在山中待了八個月,靜觀這些巨石的同時,腦海浮現著各種人物的造形,成為構思的靈感。回到羅馬後,在聖彼得教堂外廊準備了工作室棚,等待石材運到就開始工作。米開朗基羅已經將這宏偉的陵墓定位為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然而他想不到的是,這個陵墓此後成了他拖延四十年的惡夢;不但工作一次次被中斷、拖延,而且歷經再三修改之下規模日益縮小,最後才以一個相對簡樸的面貌面世。這對好大喜功的儒略二世或執著完美的米開朗基羅來說,不能不說是個諷刺(註五)。

事實上,當一塊塊白色克拉拉大理石材陸續送到羅馬,堆滿了聖彼得教堂旁空地時,善變的教宗對興建陵墓的熱情已經開始消退。或許是因為布拉曼特從中作梗(註六),但也可能是教宗認為先興建一座能象徵教庭權威的聖彼得大教堂更是當務之急。因此,當米開朗基羅為石材運輸費用去向教宗請款時,吃了閉門羹,接下來便是陵墓計劃擱置的消息。失望與屈辱打擊著米開朗基羅,一氣之下,當晚就收拾行囊返回佛羅倫斯(註七)。教宗對他的不告而別十分憤怒,派了幾個差吏追到佛羅倫斯要押他回去。米開朗基羅不肯服從,帶信給教宗表示不再為教宗工作。儒略二世再發出三道教令命他立刻回羅馬,否則不惜動武。最後佛羅倫斯當局為了不得罪教宗又能保護藝術家,讓米開朗基羅以享有豁免權的佛羅倫斯大使身分在波隆納向教宗請罪。於是固執的藝術家和頑強的教宗兩人終於在波隆納和解,米開朗基羅並答應教宗在當地為他鑄造一件青銅騎馬像,以紀念教宗在波隆納的勝利(註八)。

教宗儒略二世的陵墓最終樣貌。安置於今羅馬的聖伯多祿鎖鏈堂(San Pietro in Vincoli),以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雕像最為著稱。(shutterstock)

瓦薩利記載,羅馬一個官員事後告訴米開朗基羅,他對教宗的反抗是連法國國王也不敢做的事。為了一個藝術家幾乎引發兩國戰爭,這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事。這也突顯了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已經開始自覺藝術和本身的重要價值,擺脫了過往的工匠地位。藝術家成了權貴們極力爭取的對象,不只為自身裝飾門面,甚至仰賴藝術家為自己留名於世。

1508年,回到羅馬的米開朗基羅一心想開始陵墓的工作,但是儒略二世卻給了他另一項苦差事,要他繪製西斯汀禮拜堂的天頂壁畫(註九)。西斯汀禮拜堂是儒略二世的教宗叔父西斯圖四世在1473年修建的,禮拜堂也因他命名。由於興建聖彼得大教堂和波吉亞塔(Borgia Tower)時破壞了西斯汀禮拜堂的穩定,尤以1504年的一個大裂縫最為嚴重。因此教宗必需重新裝修這棟建築。儒略二世也藉機效法叔父當初請佛羅倫斯畫師到禮拜堂繪製兩側的壁畫的做法(註十),便要求米開朗基羅裝飾當時只有一片藍色星空圖案的天花板。儘管米開朗基羅百般推託,表示自己不是畫家,但在教宗的堅持下,不得不在1508年5月簽署合約,同意繪製天頂壁畫。沒想到這個不想當畫家的畫家,卻創作出古往今來最壯觀的繪畫巨作《創世紀》。@#(待續)

註釋:

註一: 可能是透過羅馬友人Giuliano da Sangallo的介紹。

註二:亞歷山大六世來自西班牙的波吉亞家族,可說是歷史上最腐敗墮落的教宗。為權利慾望不擇手段,所涉貪腐荒淫謀殺等罪惡程度震驚世人。他以賄賂手段登上教宗寶座,權傾一時;又酷刑處死公開批評他的薩弗納羅拉修士,讓妓女在凡蒂岡裸舞招待賓客。他的家族和私生子女也連帶捲入與各國利益權謀的糾葛中,近似於後來的黑手黨家族。

註三:然而,儒略二世想維持教廷權威的夢想已經不合時宜,也錯估外國勢力捲入意大利的影響,使得後來意大利半島成了法國、西班牙軍隊任意進出的戰場,埋下後來羅馬大掠劫的禍因。

註四:Belvedere原為「美麗景緻」之意。在凡蒂岡教廷的後方小丘上,波拉優羅(Antonio Pollaiuolo,1431~1496)為教宗英諾森八世建造一座樓房,叫做Palazzo del Belvedere,即美景宮,或譯「麗城」、「望樓」。數年後,儒略二世命布拉曼特將望樓與教廷宮殿相連,形成一個內廷花園(Cortile del Belvedere),豎立了許多古代雕刻,包括有名的阿波羅像和出土不久的《勞孔群像》。

註五:米開朗基羅直到1513年儒略二世死後才重新著手陵墓的工作。但是陵墓工作還是不時的被插入的其它工作中斷,如西斯汀禮拜堂的壁畫、佛羅倫斯美迪奇陵墓、聖羅倫佐教堂的正面外牆等。每次中斷後從新修正和約,陵墓結構和內容也不斷修改,從1513年教宗死後到1545年完成,規模減縮至最後的兩層貼壁式版本。其中的某些雕像,包括摩西,奴隸,利亞和拉結是大師親手製作,其它則由助手和學生完成。

註六:一般認為布拉曼特以「生前建造陵墓不吉」之說使教宗改變主意。

註七: 然而也有學者指出另一個原因,米開朗基羅已經將教宗付給他的費用買了一座莊園,沒有想到教宗變卦,因此躲回佛羅倫斯。

註八: 這尊銅像數年後被反抗教宗的波隆納人給破壞,熔鑄成大炮。

註九:由於興建聖彼得大教堂和波吉亞塔時破壞了西斯汀禮拜堂的穩定,尤以1504年的一個大裂縫最為嚴重。因此教宗委託米開朗基羅重新裝修建築。瓦薩利和米開朗基羅本人都認為是布拉曼特和拉斐爾慫恿教宗派米開朗基羅進行他並不熟悉的濕壁畫,以打擊米開朗基羅並突出拉斐爾的才能。

註十:西斯汀禮拜堂的兩側壁畫於1481~1482年間完成,是由當時佛羅倫斯、托斯坎、翁布理等地最知名的畫家聯合創作,包括波提且利、吉蘭達優、佩魯吉諾、羅塞利、品圖瑞奇歐、西紐瑞利等。(Sandro Botticelli,Domenico Ghirlandaio, le Pérugin,Cosimo Rosselli, Pinturicchio,Luca Signorelli etc. )

——轉載自《藝談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18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