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

搶救台北赤蛙大作戰

【大紀元2013年0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桃園縣府決定要保育赤蛙,三個步驟應先保護,再行復育,等到赤蛙數量穩定,再考量推廣及解說教育。

桃園縣的初體驗是全國最小的桃園楊梅野生動物保護區, 101年3月公告成立,縣府推廣三階段保護措施,搶救日趨減少的台北赤蛙。

台北市立動物園關注本地赤蛙數量,自94年至今持續調查赤蛙生態的動物園吳松霖研究員表示:731號池94年調查時,最高每晚調查數量達187隻,97年開始沒有看到幼蛙,101年每晚只有16隻;動物園執行長張明雄博士推測數量遞減的原因除人力無法改變的氣候環境變化外,他推測很可能是因為保護區外圍農田休耕濕地減少及普遍使用農藥造成。

桃園縣府決定要保育赤蛙,三個步驟先行設置圍籬,阻絕非必要的人類進出保護區,做好第一線防護;另委託台灣大學李玲玲教授會同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團隊進行專業研究,計畫於今年夏天赤蛙繁殖期,詳細調查周邊環境,短期內找出停止赤蛙數量繼續減少的原因,並提出可行的復育策略希望能讓赤蛙數量增加。

農業發展局植物保護科長胡淑芬指出:張明雄執行長認為以往赤蛙與台灣早年的農耕環境關係密切,目前雖不知赤蛙減少的真正原因,但期待縣府與周邊農民,設法恢復水田,發展出赤蛙能生存的環境,人也就當然也能生存得很好。

桃園農業發展局長曾榮鑑表示:縣府今年的努力方向會是配合休耕政策改變,試著找出排水路及農田溼地恢復的可能性,致力推動無毒農業,除保育珍貴的赤蛙,並將逐步向建立農業生態示範地區努力以赴。

新聞辭典:

臺北赤蛙是台灣保育珍貴稀有保育兩生類的動物。臺北赤蛙Taipei grass frog之所以被冠上「臺北」之名,是因為牠是在 1909 年首次由外國學者在臺北八里發現而命名的,其後學術界也陸續在大陸華南與中南半島等地區發現台北赤蛙。體型小型纖細修長,約3到4公分。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特殊。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通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或者植物根部鳴叫,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