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萬象

衛報:中國民工應獲城鎮居民更多尊重

【大紀元2012年09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新宇編譯報導)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正好是今年8月23日。這一天,有30名民工十分意外地收到了上海幾名大學生發出參加一個商業社交晚餐的邀請。這些大學生在暑期實習期間耳聞目睹了民工們在市區建築工地上不為外界知曉的艱難生活。他們的善舉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並作為一個黃金時段電視娛樂節目播出,節目中學生們穿著「請一個民工吃一頓飯」字樣的T-卹。

《衛報》報導,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今社會對這些多來自廣闊內陸民工的許多成見。目前民工佔中國城鎮勞動力的一半人口,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是他們創造的。顯然,他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中國民工同時又是中國社會最被邊緣化的一個群體,依然飽受著社會對他們根深蒂固的偏見和歧視。他們由於不公正的戶口(戶籍)制度不僅不能享受城市提供的公共設施及服務,每天還得忍受周圍社會環境對他們的排斥和虐待。

在公共場所,人們以居高臨下的口氣和他們講話,像對待小孩一樣訓斥他們;在酒店大堂及豪華餐廳,人們公然歧視他們,不讓他們涉足入內。一位博客曾因此憤憤不平地指稱,上世紀20、30年代西方殖民主義者「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已被當今城市商場裡「民工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誌取代了。這種直裸裸的歧視行為怎麼被當今社會堂而皇之地接受了呢?

自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媒體一直在推波助瀾地帶頭給民工營造負面形象,其所作所為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對他們的偏見與歧視。「農民」一詞在中國長期以來就包含了很多負面的內涵。只要一提起「農民」,要麼暗示盲目無知或沒受過教育,要麼說話人總帶有那麼一種居高臨下的口吻,彷彿給一群接受統治者恩賜的平民百姓訓示。

從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大陸媒體便開始廣泛使用「盲流」(mangliu)一詞來描述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的民工潮,把它描繪成一種毫無理性,毫無意義,甚至完全失控了的社會現象。這些消極負面的言詞久而久之使公眾對這些農村來的打工仔形成了各種負面的看法及心理情節,並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他們的偏見。

農民在中國已成為教育,文化背景以及經濟能力各方面均低人一等的代名詞,而這種二等公民社會地位他們一輩子都擺脫不掉。作為一個被隔離歧視的社會階層,他們無論走到哪裡,二等公民的社會標籤都會與他們形影相隨。《衛報》曾刊載過記者與一個民工談論政治時的一段對話,一位中國出版商就此質疑:「一個民工怎麼能闊論政治呢?他們根本不具備分析討論這樣事情的本事。」另外一個中國記者也說:「別信農民給你說的話,他們會誤導你的。」其實這倆人誰也沒有在農村直接與他們打交道的任何經驗。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媒體對農民階層表現得如此漠視與無知,他們多年來給農民工刻意塑造的負面社會形象究竟又是從何而來呢。有趣的是,無獨有偶,歐文•瓊斯(Owen Jones)在他的《粗俗人:對一群打工階層的妖魔化》一書中談到了一個十分類似的過程。書中說到的英國媒體也表現出對其極力詆毀貶低的對象缺乏交流溝通,知之甚微。瓊斯說,但媒體卻充當了妖魔化這群打工族的角色,並為政府提供了道義上的理由或藉口剝奪他們本應享有的正當權益。

同樣地,中國媒體給農民編造羅列的所謂「與生俱來」缺乏道德良知及農民特有的那些負面特徵,也只不過是為農民正當權益被剝奪這一現實提供說辭罷了。諸如,農民腦子天生就不聰明不好使,整不明白自己的現實處境;農民工是群讓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的「盲流」,並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很多社會及經濟問題,等等。

瓊斯稱,這簡直和當時英國《每日郵報》貶低他們謂指的「粗俗人」採用的手法如出一轍。當初《郵報》給這幫住公房打工族營造的負面形像是,「這群人對一個惡貫滿盈的殺手也會變得多愁善感,他們沒有價值取向,沒有是非曲直,沒有倫理道德,鮮廉寡恥,簡直無可救藥。」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博客們又是如何譴責那些孤立無援的外來民工吧。那些民工只為索回拖欠的工資在雲南與他們孩子一道舉行了抗議活動,孩子們在那裡舉著標語牌「交出我父母的血汗錢!」對此,一個博客甚至冷嘲熱諷地指責說,「有這種叫孩子替自己行乞討債的家長嗎?」

由於中國民工長期以來被打上了社會地位低人一等的這種永久性烙印,他們要想向社會討回公道,獲取平等權利,唯一的辦法恐怕只有通過促進國家經濟利益更大的發展,促使社會整體水平的提高。要改善民工的現況,讓他們更好地獲得市內公共服務,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可以促進中國消費支出的增長。

《中國日報》最近也報導說,「2.3億民工勞動力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但由於他們無法獲得社會提供的教育、衛生及其他服務,這一龐大群體不得不儲蓄大筆資金,從而抑制了北京致力於將經濟增長重點從投資型轉向消費型所作的各種努力。」迄今為止,沒有一家媒體能夠站出來替民工及其基本權益說句公道話。

在中國,要改變社會觀念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媒體對延緩這一變化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民工需要像社會其他人一樣享受正當的公民待遇,而不是逆來順受被動接受偶爾來自社會的那麼一丁點善意和施捨。其實,中國社會虧欠民工的實在太多了,而僅僅邀請他們吃一頓中國情人節晚餐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責任編輯:張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