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希望村設立 助海地國家開發

【大紀元8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今葉莎萬迪安18日專電)由中華民國政府與紅十字會總會共同出資興建的海地「新希望村」雖然屬於海地地震重建計畫,但卻選了不算重災區的北部,主因之一是配合海地政府的國家發展政策。

事實上,2010年這場造成數十萬人死亡的海地大地震,震央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部。但這次由中華民國政府出資興建的新希望村所在地莎萬迪安(Savane Diane)則位於太子港北方,災情並不嚴重。

會選擇莎萬迪安,一個鮮為人知的理由是為了配合海地政府的國家發展計畫。

中華民國駐海地大使劉邦治透露,一開始選址鎖定的是重災區,但由於這項計畫不僅只是興建房舍,還規劃周邊農地耕種,需要大面積土地。

只是海地國土多半屬於私人土地,很難找到300公頃的大面積國有土地,所以才會擴大尋找範圍。

另一個因素則是社會發展考量。劉邦治說,海地政府一直希望將過於集中都市的人口遷移到鄉村,所以希望透過希望村,將都市災民遷移到鄉村,發展北部貧困地區。

從太子港到莎萬迪安不過4小時車程,前2個小時路況還算不錯,但後2個小時,勉強鑿出的道路顛顛簸簸,地形陡峭不說,三不五時就得涉水而行,而這還是負責施工的海外工程公司剷山、修整過的新路。

也因為對外聯絡道路並不便利,海地北部開發一直相對落後,企業望之卻步。

現在隨著希望村的落成,周遭環境大幅改善,人潮湧入,勢將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更能吸引企業進駐,逐步達成南北平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