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宜花東

雞籠米雕藝術 蛻變傳統具時尚感

【大紀元2012年07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雞籠米雕藝術學會」創會六年,2012年會員聯展,以傳統形態的技法和詮釋傳統的文化內涵,加上現代時尚新思維新技法,將古、今作多元結合,也利用色階的塗色法製作,呈現作品的立體與層次感,讓傳統的工藝品也成為具有時尚的藝術品。

「雞籠米雕藝術學會」創會導師謝源張,年少時受當外燴廚師父親教作,承傳了看桌米雕的製作技法。學會第一屆會長楊彩蘭除了是他的賢內助外,更是創作的得力助手。

「米雕」俗稱「捏麵人」,一般使用染好顏色的麵糰製作的童玩稱為「混色法」;另一作法是用素色麵材先捏塑蔬果、水族、山獸等物,再上顏色畫出作品色階使它更生動。

謝源張指出,米雕一直是屬於我國傳統飲食範圍內之技藝,傳統筵席廚講求豐盛的佳餚展現主人的誠意外,廚師也會運用巧思,捏製各式各樣玲瓏的人物或鳥獸,共來賓視覺享受,為主人爭面子的「桌上看果」亦即「看桌米雕」。

米雕經過千百年的演變,介入古人生活的層面相當廣泛,從宗教活動、喜喪宴會、市井小集,都有米雕。在台灣「看桌米雕」一直是宗教祭儀的供品,專用於建醮、普度、法會等。在基隆每年中元祭典中佔有重要之席。

雞籠米雕藝術學會會員聯展,結合環保超卡通的八仙過海作品。(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議長黃景泰表示,在謝源張老師的彈指之間,栩栩如生的米雕,於基隆中元祭祭典時成為重要「看桌米雕」。

黃景泰認為,台灣最有前瞻性的就是基隆人,因為在158年前,即知道械鬥是解決不了事情的,由士紳出面以賽陣頭,取代泉、漳人打破頭,當時死了108人,基隆中元祭即以封神榜為「米雕看生」來紀念。

謝源張有感於米雕是基隆在地的民俗文化技藝,而基隆每年都舉辦中元祭,米雕技藝更不能失傳,因此10餘年來致力推展米雕藝術。「雞籠米雕藝術學會」創會至今雖僅短短六年,學員們的努力學習,米雕作品除在基隆多次展出外,亦受邀到外縣市作成果展,頗受好評。

謝姓宗親會理事長謝木土表示,謝源張承傳了父親的米雕的製作技法,又不藏私的致力發揚、再傳承,讓基隆特有的傳統特色,在技法與思維的創新更上一層樓,在每年的中元祭普渡的連桌上的看到他的用心,使得供養得到滿足。一年365天說快不快轉眼就到,2013年由謝姓輪值主普,他先預約,屆時請學會捏更多米雕,以增加看桌的可看性。

2012雞籠米雕藝術學會「蛻變米雕」會員聯展,於基隆文化中心第一陳列室展出,傳統與創新的多元立體與平面作品近百件,除了值得欣賞外,更能深入了解基隆中元祭的緣由與各項禮儀喔!展出至8月12日。

(責任編輯: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