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讓上海話童謠年年傳唱

【大紀元2012年05月19日訊】今年「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有一台「上海•愛儂,滬語童謠聲合唱音樂會」,連演三場,深受歡迎和關注。上海語言學家、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提出,這些表現上海城市精神和民俗風情的童謠,要年年代代傳唱下去。

滬語童謠聲合唱音樂會

這台演出,以交響樂伴奏,都由孩子用情景舞蹈表演。除了上海話童謠,節目中還穿插了「繡荷包」等上海戲曲中使用過的民間小調演唱,還有伴樂用上海話朗誦的「唐詩」。

原滬劇著名演員徐俊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編曲何占豪,強強聯手演出,演繹出一台「有腔調」的演出。整場演出具有久違了的、濃濃的上海本土情懷與現代氣息。

滬語童謠意味雋永清新

上海不僅是歌舞之城,而且又是戲曲之都。因此上海的孩子從嗷嗷待哺起,就伴隨著童謠成長,感受著母愛的溫馨,「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似懂非懂地熏陶著用上海話唱出來的、那含義若明若暗的兒歌。孩子就在沐浴著愛的上海民風中慢慢長大。

在弄堂裡,在學校操場上,在自由組合的遊戲中,孩子們自己編唱起自己的歌曲,「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蒲桃四斤殼……」,一邊做著遊戲,如跳橡皮筋、造房子、踢毽子,一邊自然萌發出童真的感受。

讓上海話童謠年年傳唱

這些短小平常而又意味雋永的清新的童謠,它是孩童心聲的真情流露。當年的孩子,雖然生活上清苦一點,但是精神生活上卻有著豐富活潑的天地。除了童謠,還有童年謎語、繞口令等種種多人自由結合玩的遊戲,課餘是很有生活氣息的。

上海過去有那麼多的童謠,是與上海產生過很多的成人歌曲和戲曲息息相關的。這些表現上海城市精神和民俗風情的童謠,也許幼兒園、小學的老師們自己也已不會唱,熱鬧平凡的、童趣盎然的兒歌已是式微了。

上海語言學家、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建議,我們還是要讓這些優美清新的母語童謠年年代代傳下去。有些成人也創作「新童謠」,寄予說教的「兒童詩」也發表了很多,可惜的是都不能被天真的孩子傳唱。

連童謠也沒有的生活真是太枯燥無味了!讓我們一起來培育寬鬆的環境,讓上海的小孩,從小多保留點自由活動的空間吧,讓幼兒園和小學裡有更多的活力!讓童謠扎根在能滋生和繁殖的土壤裡,使童謠蔚然成風,常唱常新。

责任编辑:覃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