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古時的牌樓和「誹謗木」

【大紀元2012年04月02日訊】相傳堯舜時代,在交通大道的路口設立木樁,上面用兩根橫木相交,讓人們「書其善否」,這就叫「誹謗木」。用來表示君王向人們納諫的誠意,同時也便於人們識別方向。「誹謗」當時的意思為「言其過失」。後來才轉化為無中生有,捏造罪名之意。有傳說這種「誹謗木」是中國華表的始祖。

而牌樓的產生跟華表有一定的關係。隋唐時代,曾在大城市實行「里坊制度」。 里坊的四周設圍牆,牆中央設坊門,而坊門就是在一對華表中間加一根橫梁構成一座門,如果某個里坊在倫理道德或科舉方面有值得表彰的地方,就張榜於門首,叫「表閭」。隨著里坊制度被取消,坊門單獨立於街口,成為最早裝飾性建築——牌坊。牌坊保留了坊門旌表的功能,所以古代常為貞女、烈婦、孝子、忠臣及狀元立牌坊。

牌坊經過進一步發展,演變為牌樓。牌樓仿造閣樓造型,在橫樑上修造斗拱、飛簷和翹角等,成為一種閣樓式的門。而且可採用多開間,一般三到五間,中間最大,用於車馬通行。北京城舊時牌樓最多,安徽省歙縣也是牌樓比較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