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孫思邈的養生觀

作者:鄧正梁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孫思邈是唐代大醫家,被後人尊稱為「孫真人」,他熟諳養生,得享遐齡。唐太宗見到孫思邈:「嗟其容色甚少」,因而詢問其養攝之術,並授爵挽留,但孫思邈固辭不受;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以疾請歸。有人說孫真人至少活了120歲,也有人說150歲以上,但可以確定的是,至少超過100歲。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孫思邈因何得以高壽。

孫思邈在養生之道上,首先強調要修自己的心性,他稱之為「養性」。《千金要方》中提到:「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也就是說,心性好的人能夠防病於未然,「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指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

孫思邈告誡世人要無慾無求、恬淡虛無,視名利若存若亡,「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制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虛精散為五難。」孫思邈認為,人之壽夭在於撙節,若放恣情慾,命同朝露,故首先得先去名利之心。

孫思邈的撙節之法,還包括應該做到的十二少,並十二多的警語。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若不能及此,「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

孫思邈對飲食的建議,「是以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也就是不要吃太飽,但可多吃幾次。「夫善養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謂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鹹也。常學淡食。」表明輕清甜淡之物對健康比較有好處。

「魚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幹,肌體潤澤」、「惟乳酪酥蜜,常宜溫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表示孫思邈非常注重飲食的營養,特別推崇乳酪等食品。在上千年前,他就鼓勵人喝牛奶,「牛乳性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令人身體康健,潤澤,面目光悅,志氣不衰。故為人子者,需供之以為常食,一日勿缺。」「此物勝肉遠矣」,他鼓勵老年人也應多喝牛奶,比大魚大肉要好。

孫真人也希望人須勞逸適度,氣候溫度適中,不要吃太多生冷:「不欲甚勞,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車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欲露臥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夏日「伏陰在內,忌冰水」。

本文轉自第296期【新紀元週刊】「養生保健」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文通是慶都人,在明朝嘉靖末年(1522年~1566年),做了碣石衛經歷官,當時出征討伐賊寇的各路將領,都打了敗仗。百姓們人心惶惶,官兵們無心拒賊,唯獨郭文通軍紀嚴明,士氣高昂……
  • 「家有千金」的古代中國人如何「擇婿」?榜下捉婿、以聯選婿……不同的擇婿方式顯示不同的價值觀與智慧。
  • 湯斌,字孔伯,是清朝河南睢州人,是當時的名臣,康熙時被任命為江蘇巡撫,他奉旨前去赴任時,一路布衣牛車,只跟了一老人作為隨從。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年輕官員,衣冠華麗,騎馬的隨從眾多,這些人一會兒上前面,一會兒上後面,時不時的就碰撞到湯斌的車馬...
  • 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遊說,就好比請野獸上西餐廳,讓飛鳥去音樂館聽貝多芬一樣......
  • 預言,就是預先說出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小的預言是預言某個人某件事,或者預言某個人一生的命運;大的預言是預言某個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興衰治亂。
  • 答應別人的事,就應秉持「真」的原則,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做到,這是為人處世之本,是一種傳統美德。看一看這些不惜身家性命而謹守守信重諾做人準則的古人,真是令人由衷的欽佩。
  •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文」字有著廣大而豐富的內涵;而能承載此文化之精義者,人們稱之為文人。
  •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在女兒出嫁那一天流下不捨的淚水,甚至失眠。如果女兒婚姻幸福,那麼父母便是在夢中也會笑出聲來…
  • 徐受天,是吳中閭門人。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一個挑糞的人,挑糞人不小心將糞倒了他一身,徐受天想到挑糞為生的百姓窮苦,諒他也不可能賠他衣服鞋子,於是便忍辱準備離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