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

對話溪與石(下)

鑿子是畫筆

侯加福創作石雕時都是用鑿子直接在石頭上打底稿,他強調手工雕刻的作品給人的感受不一樣。在工作室裡,他拿出一大一小的鑿子擺在桌上說:「這就是我的畫筆,我用這支鑿子去構思,鑿子打到哪裡我就畫到哪裡,我很少拿筆在石頭上畫。石頭拿起來,我從猴子的臉開始打,除非這件作品要鑿很深,我才會動機器。」

他對小件的作品下了很深的工夫,讓人看起來很可愛,「就是面部只有十塊錢或是五塊錢硬幣那麼大的,我還是刻到石猴會笑,叫石猴有感情。

我要牠笑的時候,我用小鑿子挖牠的嘴,用這個刀去修,用青石去磨,磨到牠的嘴角會笑。」

他又抱了一座大型的、取名「吃喝嫖賭」系列的石雕放在桌上,說:「這一件我把它叫作《賭》,我在工作室外一面走、一面構思,醞釀了將近半個月,就是要讓人一看就能感受到再賭下去就完蛋了。」這是一隻黑色石頭雕成的猴子,牠一隻手握掌在前,一隻手藏在身後,還被雕成一腳長一腳短的,圓突的眼睛呈現一臉的茫然,侯加福勸人戒賭的苦心隱然若現。

帶一條繩把牛牽回去

台南縣後壁鄉土溝社區公園的大水牛石雕,幫村民找回舊時的回憶。


夏天的風從田野吹向小水塘,穿過窗戶吹進侯加福的工作室。這裡擺了大大小小的石雕作品,侯加福談起充滿艱辛的創作路程,他仍然覺得創作是快樂的。

去年他雕了一頭小牛,牛角只有一小段,擺動的身體就像小孩愛玩的樣子。當他說起這頭仔牛被買走的故事時,樸拙而堅毅的臉上充滿了興奮:「在這個工作室裡我發現很多,為什麼我的作品會跟人對話,那隻牛擺在那裡,馮醫師站起來看很多次,又回來坐下,又站起來摸一摸,他說要帶一條繩子把牠牽回去,我就去做了一個綵球掛在牛角上,看到他抱起小牛時那麼高興,我叮嚀他,將來不要忘了給這隻牛娶親,就是希望他再回來買一隻母牛,其實母牛還不知道在哪裡。我雖然喜歡自己的作品,但是被肯定了,不賣也不行,那才是快樂。」

母親用心血撫育孩子

侯加福鑿出母猴的心情。


有時候作品完成時,會不相信自己能雕得這麼好,作品被抱回去了,也會擔心以後是否還能雕得出來。「我希望作品一件比一件好,這隻牛稍微笑一下,下一隻牛笑的幅度會更大,那就是在進步,進步中你可能不知道。」

2002年在「屏東半島藝術季」一個月的時間裡,讓他有了跟各國藝術家交流的機會。在那裡他偶然看見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孩子已經非常睏了,就是不睡覺,「看到這個景象,我想到要做一件母親抱著孩子,孩子踢著腳不肯睡的作品,表現深邃的母愛。」作品在藝術季裡完成時,遊客都說作者觀察得很細膩。侯加福把它叫作《阿樂趕緊睡》,現在也已經被人收藏了。

侯加福對自己要求很高,一隻牛雕粗胚放在那裡已經一個月了,他還是在看它,「我不會有趕工的心理,簡單的一個面部表情,生命都寫在裡面。」最近有人收藏了他的作品《心血》,那是一塊像桃子形狀的岩石,他照著桃形剝了一層皮下來,打造出一隻初生的幼猴在吸母猴的奶,「幼猴吸得很用勁,兩顆眼睛都凸出來了,母猴看著孩子,嘴角有了一絲滿足的微笑,母子對望著,就是把生命雕在眼睛和表情上,母親一輩子就是用心血在撫育孩子。

駐校創作與孩子們一起敲石頭

侯加福在大同國小駐校創作的作品,一隻猴子拉著一隻猴子代表傳承。


從2003年至2007年間,侯加福接受了嘉義市大同國小、興安國小及嘉北國小邀請駐校創作。他不願孩子重複他孤寂的童年,盼望與孩子們一起敲石頭的願望終於實現。

2003年的夏天,他在赤蘭溪找到了一塊二噸重的沙積石。大同國小全體師生,參與了創作的過程,侯加福把跟學童互動中得到的靈感,融入作品中,有個學童說石頭像大沙發,侯加福就將石頭雕成一座大沙發,可以躺、可以坐、可以攀爬。孩子更愛親近他了。

三個月後完成的作品是一隻母猴抱著七隻小猴子,表情、體態各不相同,代表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豎起大姆指的石猴,有舒服的仰躺著,也有石猴作著請坐的動作,代表知書達禮。

而在興安國小駐校創作結束時,一位女學生偷偷的向他要一件小作品,他告訴那位女學生說,他的作品送人須要建立友情,才能構思創作。他覺得小小心靈有這樣的膽識,讓他滿心歡喜,能夠得到孩子的回應,感覺心血沒有白費。

猴子抱著大大的稻穀,感謝土地的恩澤。


他有一個作品,小石猴整個身體懷抱著一粒大大的稻穀,穀殼顯露深深的刀痕,看得出來,侯加福深愛著這塊孕育萬物的土地。田野裡,紅磚砌成的工作室特別醒目,一陣風吹進來,翻動打稿的筆記簿,桌上仍然擺著那兩支鑿子,他望著窗外的水塘說:「我創作的過程是快樂的,因為我有方向。」

本文轉自第192期【新紀元週刊】「人物特寫」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