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

黃河水車

黃河水車又叫「蘭州水車」、「天車」、「灌車」、 「老虎車」,曾是黃河中上游地區灌溉農田的主要工具。

黃河水車起源於明嘉靖年間,是由明朝進士段續在南方水車的基礎上創新製造的。博學多才的段續本是蘭州人,曾在南方數地做官,在出任雲南道御史期間對當地的筒式水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產生了在家鄉的黃河上使用水車的想法。

於是,段續讓人繪了筒式水車圖樣保存在身邊,晚年回歸故里後致力於水車的研究與仿製,經過多次反復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西元一五五六年)成功創新製造出適合於蘭州當地使用的黃河水車。

段續研製的黃河水車,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衝擊力運轉的半自動化水利設施,製作水車完全沒有照辦南方龍骨水車採用的種竹類為原料的製造技術,而是因地制宜改用當地生產的榆木、槐木、柳木等作原料,因此黃河水車在造型上與龍骨水車不同,遠遠看去其整體造形猶如巨大的古式車輪。

水車架在河邊的小石壩上,這個石壩既可以固定架設水車的支架又可以使水車下面聚引河水,在水車的高處一側橫空架有通往水渠的木槽。

水車輪輻直徑大的有20多米,小的也有10餘米,輪輻中心是直徑近一米的圓木為輪軸,輪軸周邊裝有兩排並行的是輻條,輻條也是選擇使用又直又長的原木,每排輻條的盡頭裝有一塊刮板,圓輪裏側的刮板之間斜掛著安裝有40至50個長約1米、寬和高約30至40釐米以活動的長方形水斗,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橫板。

急流衝擊圓輪上的橫板時車輪便緩緩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同時水斗會依次舀滿河水並隨水車轉動緩緩上升,待升到輪子頂端正中時河水就會傾入事先置好,有20米左右高的木槽之中,然後空斗又隨圓輪返回水中,進行下一個迴圈。而水斗內的水進入木槽後再被導入水渠,又由水渠將水引入田間。

古老的黃河水車有單輛車、雙輛車和多輛車等類型,黃河水車雖然完全使用木頭製作,沒有使用一顆鐵釘,由於採用一種特殊結構的榫接方式,不僅不會被強大的黃河水流擊毀,而會隨著水流的衝擊使得水車結構更加緊密堅固。

這些水車立於黃河兩岸,黃河水量大時便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水量少時則需要用圍堰分流聚水的辦法,通過堰間小渠的河水自流助推,一般一輛水車便可灌溉農田七、八百畝。

黃河水車曾是西部黃河兩岸人民的驕傲,據統計原從青海省的貴德途經甘肅蘭州,再到寧夏的中衛都的黃河沿岸,所使用的水車共有三百五、六十輛。現在人們也許可以通過想像,感覺這是怎樣的一種壯觀,怎樣一種美麗,或許這完全可以稱其為是中國的水車王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