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啜英咀華 相會綠茶人文茶席(下)

啜英咀華 極品獅峰茶會

確實,自一九九四年披露龍井茶與徑山茶的探源茶會之後,台北愛茶人士漸漸能從不同領域與角度,切入探討品飲核心。二零零四年夏日一場高規格的綠茶人文茶席——啜英咀華極品獅峰龍井茶會,台北眾賢齊聚一堂,茶行、作家、陶藝家、中華茶聯、茶商公會、資深茶人、茶藝班學生、坪林茶業博物館、仙茶道掌門人等半百淑媛雅士共襄盛舉。



台灣茶席上有時以天目瓷來表現茶藝。



茶會由台灣著名的藏色天目大師江有庭提供天目碗,茶席行進間人手一碗天目,大口過癮地啜飲蒙頂或龍井,與會茶友不但大開眼界、品茗之興激越高昂,部分茶友從此對龍井或蒙頂改觀,留下深刻難忘美好的一夜!

平日教授文學課程的作家梁寒衣表示,這次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參加,看到現場用天目碗方式泡茶覺得很有趣,隨著品賞茶湯的同時心也沉靜了下來,每道茶的氣質與味道都讓人感覺不同,她能感受到蒙頂石花茶氣中的岩石之味,並體會只要感覺對了就可以了,梁寒衣非常喜愛這次的品飲經驗。



在食養山房啜英咀華茶席上,與會人士討論熱烈,左起主講人白宜芳、仙茶道潘燕九、作家梁寒衣。



與會茶友之中,有的認為茶會準備的水質很好,將茶湯表現得相得益彰;有習慣品飲台灣高山茶口感,以高山茶來作比較,他認為野生獅峰龍井茶口感狂野、茶氣強烈,所以比較喜歡翠秀的梅家塢龍井;有的重視沖茶的水溫、置茶量,堅持以90℃將茶湯詮釋完美;而習陶作陶的茶人吳麗嬌,一改品飲龍井茶又苦又澀兼鎖喉感的印象,她說此茶「苦」會化開,苦盡甘來、口吐香氣,經歷了一連串人生的轉折,龍井茶具有淡淡的蘭香,其實是非常適合細細的品味!



啜英咀華茶會,左龍井茶人黃山嶽,右主講人白宜芳。(茶藝普洱壺藝雜誌社提供)



台灣以茶為和 共享龍井雅香

誠如前任台北市茶商公會理事長,鐵觀音、水仙等焙火茶馳名的百年嶢陽茶行王端鎧分享對龍井的看法所言:自古以來茶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有人以茶為「真」,如古代帝王是以收集稀有的茶來表現他的地位;有人以茶為「道」,道家認為茶乃彙集天地的精華,王端鎧進一步說,台灣則以茶為「和」,大家處在同一個環境,掃除一切塵擾共享一杯好茶。



茶行世家王端鎧奉茶。



平日不見品飲龍井,製茶世家的茶功果然不凡,王端鎧對龍井的評述是當時與會人士中的翹楚,他認為龍井應具其本質的香味,即具有荳香轉蘭花香,亦所謂的雅香,欲得知茶質的好壞,無論明前、騎火或明後的龍井,鮮嫩的口感,加上咀嚼茶心的滋味甘醇者即為上品;另外談到品飲的方式他跳開天目碗,王端鎧喜歡古人以越窯青瓷大碗沖沏,茶湯由高溫降到低溫,將茶中的香醇內含物都呈現無遺。

茶者察也 湯中隱見冤情

由於台灣保留自明清以來完整的工夫茶與精湛的茶藝承傳,於茶中追求高度精神領域者擁有特別的族群,初識龍井之氣韻美感的台灣茶人,都能十分貼切而自然的表達名茶的境界,然而筆者和品飲龍井多年的黃大叔,對今年的龍井心中頗有微詞,問題不在茶農,採摘、炒製與工序皆十分完善,今春所憾在於氣候大亂,原本驚蟄到春分萬物復甦、春分到清明萬木逐漸暖和茁芽,奈何中國雲南大旱、蘇杭苦寒,春芽成長過程首先受凍,繼而早生種龍井四十三號的芽葉,受霜害經陽光照射枯焦而敗,寒凍中正常鮮葉的主要成分受到壓抑而萎縮。



杭州茶葉研究所清明炒製龍井茶的盛況。



清明後四月八日杭州白天仍在4℃的低溫下做茶,而且隔三差五的陰雨連綿,茶葉受制於水厄旗槍不明,雖然野茶是放晴時所採,經開湯品鑑的結果,第一衝到第二沖香高味醇尚屬正常,到第三沖之後即見苦水與寡味,很難如去年的表現,沏到第五沖仍然形神質俱、芳馥猶存,大抵茶人茶案訴心、藉茶反省,茶者「察」也,風和日麗的茶正足以怡情養性,而天候大亂、冷暖無序的龍井,則藉茶反思:初春天凍、六月飛雪所為何事?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