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園地

善用公共教育學 監督媒體新聞

大家是否記得今年4月底一則關於「511末世預言」的新聞消息?據媒體報導,4月27日南投貨櫃屋異常增加,接著台灣各家媒體紛紛開始轉播末日預言新聞。不禁令人思考、反省,媒體對台灣社會的渲染力及影響力,以及教育界對此現象該起的監督作用。

新聞由媒體所建構

2011年4月27日,某台灣媒體開始發現南投貨櫃屋異常增加,於是追蹤王老師末日預言新聞。預言指出台灣將會出現大地震、大海嘯,並將台島一分為二,消息一出,引起民眾的恐慌。這個事件不禁令人想問,到底造成這股妖言惑眾、人心惶惶社會現象的人,是埔里這名自稱精通《易經》的中年男子?還是不斷跟進、渲染報導511末日預言的台灣媒體?

閱聽大眾皆該識讀

美國批判教育學的學者紀洛斯(Giroux)認為,「批判教育學」應視為一種公共教育學,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及建構自身意義的能力,大眾需了解學校教育不再是唯一的教育途徑。批判教育學的精神,若用於建構屬於台灣的公共教育學,公共教育學透過跨界、跨領域的思考,便可入世,為人們在一些現實生活議題提供腳前的路、眼前的方向。

以教育哲學為體的公共教育學,就是將教育哲學帶入媒體識讀教育。「媒體識讀」就是認識和解讀媒體的能力,此一風潮發端自1980年代的英國,從事媒體教育與媒體研究的學者不僅著作不歇,且教育推廣也進入高等學府,成為傳播教育研究的重要領域,實踐了提升公民「媒體識讀」的理想。

英國自1989年開始實施的國定課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中,明文賦予媒體教育有:教導讀者或觀眾相關知識、教授人們辨識事實與意見、討論大眾文化之小說與戲劇、發展廣告、宣傳和勸服內容的教學方法等任務。英國著名傳播學者Jawitz就指出,媒體識讀教育主要目的就在於:讓公民能夠分辨媒體,並檢驗媒體的製作過程,然後分析媒體的產品,最後探究媒體產品的消費行為,以及認識媒體的效力。

唯有大眾開始了解媒體在人們累積知識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才能進一步擁有分析、評估,乃至批判各種媒體訊息的能力。而最終目標就是鼓勵公民接近、使用媒體,充分健全傳播環境,做一個具有批判意識與媒體素養的閱聽大眾。

提升公民媒體素養

身為台灣公民,若將教育哲學中強調概念、批判和分析的理念,實踐於媒體,台灣社會大眾將得以不受媒體的意識型態操弄。藉由加強公民的媒體識讀教育,重新學習看待媒體、了解媒體、選擇媒體、批判媒體,甚至共同重建媒體,我們才能更輕易判別媒體中的性別歧視、族群衝突、消費文化,以及媒介近用權(主要是指在人人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權利之下,能擁有「接近和使用媒體的權利」),甚至是地震謠言等議題的探討,為解決媒體亂象盡一分心意。

我們都不願意看到另一個台灣媒體形塑、主導的末日預言鬧劇再度上演,並讓台灣社會陷入不安,付出成本代價。台灣媒體需要公共教育學的力量做一監督,這是我再一次的深切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