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集

唐浩:江河日下的台灣電視新聞

【大紀元2011年08月25日訊】 提起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不外乎是「專業」、「新聞權威」、「國際第一品牌」;但如果提起台灣的電視新聞,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是搖頭。

綜觀當前台灣電視新聞,的確亂象不少。其一,最嚴重者,就是新聞娛樂化、淺碟化。打開電視,新聞裡除了幾條當日重要時事外,其他多數篇幅不外乎是政治人物之間的口水大戰、光怪陸離的社會新聞以及影藝八卦的娛樂新聞。看完整整一小時的新聞,卻感覺不到增加多少新知。

電視新聞界的記者朋友們也坦言,長官們對他們選取新聞題材的標準上是盡量「軟性化」、「趣味化」,而處理新聞的要求也是盡量採取「娛樂化」、「綜藝化」的方式來包裝(剪接、過音、配上電腦繪圖等)。也難怪台灣的電視新聞幾乎看不到太多的國際要聞,民眾的國際視野也因此長期受限。

其二,新聞製作粗糙,簡單說,每天的電視新聞幾乎是日報新聞的「劇場版」,加上影音網站Youtube的「加工版」,真正來自電視台的獨家努力或創新報導,少之又少。

其三,獨家新聞自我矮化。真正的獨家新聞其實有著「本台獨有」、「內容獨特」、「影響重大」等內涵,但目前台灣新聞在亂鬥環境下,冠上「獨家」字樣的新聞,其內容卻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甚至許多「獨家」其實是民眾付費給電視台買來的「置入性廣告」。獨家新聞失去應有的權威地位,不只讓觀眾大失所望、也作賤自己。

其四、主播播報「菜市化」。越來越多主播出現怪異風格,如播報時加入大量的誇張手勢、語氣,或者用彷彿在菜市場跟朋友聊天的口語說話方式「聊」新聞,或者在新聞稿頭講了一堆不知所云的即席發言等,讓新聞主播的權威形象與信任感急速滑落。

其五,報導內文充斥怪異語言與文化。為了營造娛樂效果,越來越多年輕記者在報導文稿中加入大量的外來語(如:kuso、卡娃伊、超牛)或網路語言(如:臉上三條線、orz),讓本來應具有社會教育功能的大眾媒體,在語言與文化的傳承上越來越變異。剛開始,這類作法還可能博觀眾一笑,但長期如此,觀眾只能感慨萬千。

無庸置疑,愈來愈娛樂化包裝的新聞,其歡樂性取代了嚴肅性與知識性,從而反過來逐步戕害、縮減電視新聞自身的權威感與可信度;而過多的軟性新聞(娛樂、消費、社會等)持續排擠重要國際時事、深入報導的存在空間,讓新聞與全球時勢趨勢的對應、連結不斷弱化,讓電視新聞愈來愈膚淺無物、缺乏營養,也同時不斷侵蝕閱聽大眾心中的媒體品牌地位。無怪乎,許多研究發現,越來越多閱聽眾捨棄電視新聞,轉向網路新聞的懷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