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

【我的故事】(二)童年時代

【大紀元2011年08月21日訊】【編者按】在過去這一百年間,華人世界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苦難及巨大變化,華人也進行前所未有的大遷徙。為了逃避戰亂、饑荒、獨裁專制、為了自己及下一代尋求更好的未來,不但在中國各地四處遷徙,許多炎黃子孫也遠渡重洋移居海外,在世界各國落地生根。許多華人及其家族都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他們在過去100年到底是怎麼走過來的。王世輝牙醫是美國波士頓華人社區知名的社團領袖,為人風趣熱情,他藉著這個機會,撰寫了《我的故事》,與社區好友們分享王家一族的故事。

我的父母

父親王汝瑜在上海出生成長,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弟弟,因為國共內戰而隻身來台,進入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的前身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就讀,同學中有前民進黨主席黃信介及名導演白景瑞,前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也是該校前後期校友。畢業後進入台北市稅捐稽徵處工作,展開長達二十多年的公務員生涯。

母親生於浙江杭州,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全家一起來台灣,她進入台北市建國中學初中部就讀,是班上十三金釵之一。母親的大姑丈是賴璉,曾經在大陸擔任西北大學工學院院長,主編過《中央日報》和《京報》,在加拿大主編過《醒華日報》,在紐約辦過《美華通訊》和《華美日報》,在《中國時報》撰寫國際問題專欄 (筆名賴景瑚),退休前在聯合國中文處任職,並且被聘任為國策顧問。母親的二姑丈茍清如,是四川籍的老國代。哥哥和妹夫都從軍報國,當上海軍艦長。父親母親在媒妁之言下完婚,1955年生下了我,1957年生下了我的弟弟王世耀。



作者與父母(王世輝提供)

北師附小

我是民國44年1月15日出生在台北市信義路2段44巷20弄4號(農曆43年12月22日, 屬馬),巷口有「鍋巴大王」,和鼎鼎大名的中藥店「慶餘堂」,馬路對面是又長又熱鬧的信義菜市場,馬路左轉是金甌女中,右轉步行半小時是寶宮戲院,因為金山南路的拓寬,寶宮戲院已經拆除,老字號銀翼餐廳仍然存在。

小時候常常晚飯後在院子裡,坐在小板凳上,一邊打蚊子,一邊聽叔叔伯伯們講述抗戰逃難的經歷。父母親也躲過警報,逃難到重慶,或許因此造成我們吃辣椒的本領。從我有記憶以來,家裡的飯菜就很辣,大約五歲左右,就開始在寶宮戲院附近的唐矮子擔擔麵,一邊擦汗喝冰水,一邊忍著眼淚鼻涕吃紅燒牛肉麵。到了小學六年級,加上惡性補習的煎熬,每晚胃痛得滿地打滾,差一點要開刀切胃。

上小學時,全家搬到和平東路二段2段96巷15弄28號,進入北師專附小就讀。一、 二年級時,因為環境陌生,原瑞珍老師很嚴,同學大都來自北小幼稚園,很難打入他們的小圈圈,因此一直沉默寡言。到了三、四年級,受到李清鑑老師的鼓勵和開導,突然茅塞頓開,不但成績名列前茅,而且當了班長,從此對當「官」很有興趣,連同初中和高中,連續當了十年班長。除了讀書考試得心應手之外,又拜校內鼎鼎大名的王老師學習書法,參加各項比賽,屢屢得獎,並且在教育電視台當場揮毫表演。



作者小學時期照片。(王世輝提供)

因為常常躲在被窩裡偷看小說,結果戴上了高度近視眼鏡,不得不放棄喜愛的棒球和籃球。全身靜不下來的運動細胞,促使我改練田徑,結果創下校內60公尺短跑記錄,接著得到大安區60公尺短跑金牌,代表大安區參加台北市中上學校運動會。到了五、六年級,一大早先到學校練跑步,除了繁重的功課外,下課休息時間要練習跳繩、踢毽子和跳箱,因為台北市教育局,為了拯救我們這群整天只會唸書的「東亞病夫」,特別規定聯考要加考術科-跳繩、踢毽子和跳箱。放學後騎著單車去和平東路一段陳會傑老師家補習,回家已經九點多,囫圇吞棗之後,胃痛開始折騰。

好不容易聯招放榜,如願考上南區的第一志願大安初中(北區第一志願是大同初中),胃病也不治而癒。「三省小」的畢業典禮是北師附小和女師附小、國語實小聯合舉行,相當熱鬧。目前在波士頓地區的小學同班同學有高靜華,她不但是名畫家,而且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她的父親高逸鴻老先生是國寶級畫家,所有字畫都捐贈給台北故宮博物院。同屆的同學還有李至真、裘錦雲、趙嘉元,高一屆的有李斌、劉泰國和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