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成語典故:談何容易

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西漢文學家東方朔,擅長辭賦,漢武帝時的大臣。他有才華,性格詼諧滑稽,喜愛喝酒。武帝賞識他的才華,卻一直沒有重用他。東方朔因此寫了這篇〈非有先生論〉,藉由非有先生直言進諫吳王,闡明進諫難而納諫更難的道理,用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之情。

非有先生在吳國當官,對國事沒有甚麼建言,也沒有宣揚吳王的功業,沉默不語已經三年了。吳王覺的奇怪就問他∶「我繼承先王的功德,位於眾賢臣之上,早起晚睡,從不懈怠。如果先生有高明的見解卻不說,就是不忠;提出建議而我不採納,就是我不明。但三年來先生沒有提出任何意見,難道認為我是無道昏君不堪輔佐嗎?」非有先生唯唯稱諾,還是不說話。

吳王說∶「先生可以說了,我將集中精神接受先生的建言。」非有先生說∶「唉!真是『談何容易』啊!言談有的看起來不順眼,聽起來不順耳,也背離心意,但卻是有益於身心品格的修養;有的看起來喜歡,聽起來順耳,也順遂心意,但卻使行為敗壞。如果不是明王賢君,又怎能聽清楚?」

原文中的「談何容易」本指臣子向君王進言不容易,後來被引用為成語,指事情說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

--摘編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