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故事

啟思故事:親眼所見未必是真

曾經聽過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內容說到:有位甲同學,家庭經濟富裕,品學兼優而且彬彬有禮,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有一顆熱心助人的心,常常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問題。乙同學是單親家庭,家境清寒,每日清晨他都和母親到市場賣菜維生。

乙同學是個乖巧、善解人意且有上進心的孩子。母親常常教育他,人要活得有骨氣,凡事靠自己。因此,乙同學除了在功課上用心,更主動分擔母親辛勞,一直以來都在8點以後才來上學,每次到校,身上總沾滿泥巴,讓人覺得有點髒兮兮、又有點不捨的感覺!

有一天,甲同學發現乙同學的遭遇,號召全班同學舉辦樂捐活動,幫助乙同學,但卻遭到乙同學婉拒。一直不放棄要幫忙的甲同學,有一天假日陪媽媽到市場買菜,發現乙同學和他母親賣菜的角落。頓時,甲同學想到一個間接幫助乙同學的方式!

甲同學告訴班上其他同學:「回家後,要鼓勵並提醒每個人的媽媽,去買乙同學家的菜,好讓他家的菜早點賣完,這樣乙同學就可以早點來上學,不用那麼辛苦了!」

甲同學為了更清楚描述菜攤的確切位置和乙同學母親的特徵(包含穿著、叫賣聲調、動作等),以便同學能有效地將訊息傳達給家長,因此模仿動作、神情較誇張,也引來同學們哄堂大笑!

就在這當下,乙同學走進教室,目睹甲同學在台上表演的一切過程。乙同學萬萬沒想到,全班同學竟公然在課堂上取笑他的母親,而且,竟然是甲同學帶頭!眼下所見,讓乙同學產生許多念頭,生平第一次感受到這麼大的汙辱。

種種複雜的情緒,夾雜著淚水,帶著滿身委屈,乙同學以飛快的速度衝到導師辦公室,向導師報告所見的一切。導師聽完後,相當震驚,也相當訝異。該班級素來以品德優良著稱,甲同學更是全班的模範,怎麼可能如此取笑同學,做出這些不禮貌舉動?

雖然心中充滿疑惑,但聽完乙同學的敘述,導師連忙安撫乙同學,隨即到班上去了解狀況。經過導師的調查,才知道整件事情的緣由,並將同學們的愛心化為具體行動的情形,詳述一遍給乙同學聽,這才解開乙同學的疑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看一件事情要看它的全部過程。千萬不要用自己當下看到的那一幕情景,就斷章取義下定義,造成先入為主而不易改變的觀念!有人說,凡事都要「眼見為憑」,親眼所見才會相信。雖然是「眼見為憑」,但在眼睛所見之下,是否有經過安排、事實是否經過掩蓋,那就得用心地冷靜觀察,才不會遭有心人士矇騙,更不可意氣用事而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南宋文天祥曾說:「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其實,我們應該教同學如何「明是非、辨善惡」,我想這才是當今教育的首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