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禮儀: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615
【字號】    
   標籤: tags:

在中華傳統禮儀中,對人的行坐舉止自古以來就有良訓。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弟子規》就有:「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的說法。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正確而有禮的舉止和體態,可以使人顯得有教養,給人留下文雅得體的好印象;反之,則顯得粗俗失禮、散漫輕浮。古語有「站如松、坐如鍾」之說,就是對一個人坐立姿勢的基本要求。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即站得端正、穩重、自然。具體為上身正直,頭正目平,面帶微笑,下頜微收,肩平挺胸,直腰收腹,身體重心落在兩腳正中,從整體上形成優美挺拔、精神飽滿的體態,避免出現全身不夠端正、雙腳叉開過大、雙腳隨意亂動等無精打采、自由散漫的姿勢,否則會被看作不雅或失禮。

如果站立過久,可以將左腳或右腳交替後撤一步,但上身仍須挺直,伸出的腳不可伸得太遠,雙腿不可叉開過大,變換也不能過於頻繁。同時,也要避免用一條腿支橕身體斜靠著的疲憊無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人的正常坐姿也要「坐端正」。一般要求上身保持挺直,頭部端正,目光平視前方或交談對象。腰背稍靠椅背,在正式場合,或有位尊者在座,不能坐滿座位,一般只占座位的三分之二。兩手掌心向下,疊放在兩腿之上,兩腿自然彎曲,小腿與地面基本垂直,兩腳平落地面。

兩膝間的距離,男子以鬆開一拳或二拳為宜,女子則不鬆開為好。非正式場合,允許坐定後雙腿疊放或斜放,交叉疊放時,力求做到膝部以上併攏。端坐時間過長會使人感覺疲勞,這時可變換腿部的姿勢。

在長者面前,要留意「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守住「長幼有序」的原則,才是懂禮之人。坐的姿勢除了要保持端正外,還應做到輕鬆自如、落落大方,方顯得文靜優美,謙恭有教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亭,有頂無牆,是中國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樣式。《園冶》中說,亭「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到十字,隨意合宜則制,惟地圖可略式也。」
  • 宋朝的趙康靖非常重視純淨心意,他曾用一個瓶子投放黑豆、白豆的方式,來檢查和提高自己的心性…
  • 雲是古代詩歌常見意象之一,如同自然界的雲,五彩斑斕,形態萬千,古代詩歌中的雲意象也具有豐富的意蘊與文化內涵。
  •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是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深明大義,勵子從戎,並鼓勵岳飛精忠報國,被傳為千古佳話,世尊賢母。
評論